Powr.io content is not displayed due to your current cookie settings. Click on the cookie policy (functional and marketing) to agree to the Powr.io cookie policy and view the content. You can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in the Powr.io privacy policy.

《生命價值的重建》


《唐崇榮博士2003佈道會》



生命價值的重建

唐崇榮牧師(1940年,Stephen Tong),著名基督新教華人佈道家神學家 [1],前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董事會副主席(1992年1月 - 2016年8月)[2],現任董事會榮譽顧問,歸正福音教會創辦人。

 

簡歷

唐崇榮祖籍中國福建,1940年生於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3歲喪父,9歲隨母移居印尼泗水。12歲時,在計志文牧師的奮興會中決定委身基督。[3]

唐氏在17歲時(1957年1月9日)便開始傳道人的工作。1974年,唐氏在印尼泗水地區的神學院任教,兩年後成為中華福音神學院客座講師。1979年,「唐崇榮國際佈道團」成立,設辦公室於新加坡和美國聖地牙哥。1984年,唐氏轉赴雅加達提倡歸正宗福音派神學。唐崇榮的自傳及宣傳品指出,菲律賓的La Madrid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Leadership 於1985年頒授榮譽博士(Doctor of Leadership in Christian Evangelism (DLCE))學位給予唐崇榮,但這機構及學位均有爭議。[4] 1986年他成為雅加達及泗水歸正福音神學教育機構的共同創辦人,提供基督教刊物。1989年,唐氏建立印尼歸正福音教會。1996年,在美國費城創立「歸正學院」,每年夏天在美國開設課程,此外也在全球各地巡迴開課,由不同老師教授改革宗神學,護教學,佈道學等。2008年5月,在美國威斯敏斯特神學院接受榮譽博士(Doctor of Divinity (DD))學位。[3][5]



1.生命價值的重建(第一講)

返回目錄表

https://www.stemi.org.tw/2003/12/blog-post.html

 

生命價值的重建(第一講)

唐崇榮牧師2003佈道會

時間:2003.3.5 晚上7:30

地點:台北中正紀念堂

 

請坐,我們從今天開始有五個晚上的聚會。我們講的主題就是「生命價值的重建」 ,在這裡關係三件的事情。第一樣是關係生命的事情。第二、是關係價值的事情。第三是關係怎樣重建生命的價值。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被生在這個世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只在世界上活著一次。無論我們多窮,多豐,只有一次。無論我們多成功,多失敗,只有一次。無論我們是健康或者是生病,只有一次。這是一去不回頭的路程。人有一生,也有一死。在生與死中間,上帝把氣息賜給我們,使我們可以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為這個生活,我們需要知識,我們需要人格,我們需要生活,我們需要食物,我們需要產業,我們需要朋友,我們需要許多物質的供應,所以我們用許多許多的時間,來應付這些需要,使我們的生活可以滿足,使我們的生活可以得著供應。

 

正因為感到生活在世界上有價值的必須,所以我們常常思想到「價值」的問題。但是「價值」本身到底是什麼呢?有許多人用「價錢」代替「價值」。有一些人為了錢放棄他的生命,他就把整個價值建立在錢財的上面。所以今天我要先與大家思想「價」與「值」是不同的兩件事。「價」不等於「值」,「值」不等於「價」。有價錢的東西常常不是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我們需要常常衡量什麼是「價」是什麼「值」。許多時候我們出了太多的錢,得到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感到我們是受騙了,或者是我們浪費了,我們不應當用這個錢。當一個人有一些成品要賣出去的時候,他就先定一個價,這個叫作suggestive retail price。為什麼定這個價錢?因為他盼望這個東西可以拿回多少的價錢。但有一些很好的東西定價定得太低,相反的有一些很不好的東西定價定得太高。所以這個世界有「價」與「值」不平衡,不相稱的事情天天發生。

 

當我們注意到我們生命之外的時候,我們很敏感我們的錢是不是得回了應當有的「值」。我們買東西的時候都有一個習慣,要出價,「討價還價」變成一種商業的藝術了。有一些的國家,他們常常把價錢叫得高得不得了,趁機敲詐不懂貨的人。所以許多人他們的錢就給人這樣騙去了。但是真正的「價」與「值」的平衡,是使賣的,使買的都在公義的中間。今天我們對世界的東西都有一些經驗,所以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什麼東西是有「價」,什麼東西是有「值」的。對我之外的東西,我有價值的衡量,但是對我自己的生命,我到底有沒有價值的衡量呢?這是人生一件很可惜很可惜的事情。有許多大好的青年,他們為了一時的錯誤,把他們的生命隨便付出去了。許多人為了一時的喜歡,把他的一生一世最重要的時間,就這樣永遠的失去了,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建立生命的價值。

 

在建立生命價值以前,要明白什麼叫作「價值」?在哲學裡面對「價值」有兩種最基本的理論。第一種理論是叫做價值的本身的存在論。第二種理論是價值定於興緻的人對它的評價論。所以第一種的理論叫作existence theory,第二種理論叫作 interest theory。所以,如果我對你有興趣,你就有價值。如果我對你沒有興趣,你就沒有價值。這樣你的價值是誰定的呢?你的價值是對你有興趣的人來決定你的價值。這是第二種的理論。但第一種理論不是這樣,無論懂或者你不懂,無論你有興趣或者是沒有興趣,無論你欣賞或者不欣賞,無論你尊重或不尊重。價值的本身就在價值自己裡面 。價值不會因為你不懂它就變成沒有價值。沒有價值的也不會因為你很欣賞就變成很有價值。所以這種叫做「存在論的價值的哲學」 。 那我們今天到底要怎樣思想關於人的生命的問題呢?

 

在某一些國家裡面,人的生命很有價值,在某一些國家裡面,有一些生命完全沒有價值。統治者把百姓當作砲灰來對待,統治者把百姓當作像動物一樣的價值來對待,他們沒有尊重人權,沒有尊重民主,沒有尊重人生命的價值。所以這樣的地區就沒有自由,這樣的地區就沒有人生、人格、人價偉大的貢獻。那麼,今天我們看見,人類的歷史過了這樣幾千年。人的生命的價值要怎麼定呢?這就是聖經裡面很清楚告訴我們的。因為全本聖經第一面就告訴我們,人是尊貴的,人是榮耀的。從來沒有一個宗教,對人的評價超過這本聖經的評價。從來沒有一個社會,可以找到比這本聖經對人格的尊重更高的價值觀。為什麼呢?因為這本聖經是神自己的話語。

 

神是價值的本體,神是永恆不變的價值。 所以當上帝創造萬有的時候,祂就憑著價值的衡量,來定每一個受造物的地位。哥林多前書十五章告訴我們,「日頭有日頭的光,月亮有月亮的光,星球有星球的光。」傳道書第三章告訴我們,「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所以每一樣的事都是神所造的,每一樣事都有它的重量,有它的價值,有它的整個價值觀次序中間的位分。這樣,我們看見神所造的,沒有一件是含糊的,也沒有一件是與別件完全相同的。在物理學和化學裡面找出了,什麼叫做「比重」這件事情。「比重」是什麼呢?就是不同元素的重量 ,在同樣的體積中間一定是不一樣的數目。 所以你看見用鋼做的錶,跟用塑膠做的手錶,重量是不一樣的。你用金做的錶,用銀做的錶,重量也是不一樣的。用白金做的錶,跟用純白金做的錶重量又是不一樣。這不是眼睛可以看出來的,也不是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可以欺騙的。因為這裡面,神已經定了它的重量在裡面。這樣,我們的神這樣不含糊,難道祂造人沒有給人最高的價值嗎?

 

從我們的外表來看,我們人的身體是用塵土造出來的,所以我們的身體屬於物質,在我們身體裡面有六種最重要物質,第一種就是炭,第二種就是氫,第三種就是氧,第四種就是氮,第五種就是硫,第六種就是磷。 所以這六種的元素,再加上十多種比較次要的元素,組成了我們這個物質的身體。所以這個物質的身體跟泥土裡面物質的化學成份,差不多是一樣的。所以這樣,聖經所講的話不是沒有科學的。科學不過是研究神所造的萬有,而創造萬有的神不可能是不科學的。祂是超科學的上帝,祂是超物質的上帝。

上帝創造了物質的世界,上帝本身是超物質的。上帝造了人,但是祂不但用物質造了人的身體,祂更用自己的靈氣吹到人的身體裡面。所以人的價值不在乎這物質的身體。聖經說「當上帝把靈氣吹到人鼻子裡面以後,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有靈的活人。」我們是人,我們是活的人,我們是有生命的活人,我們是有靈的,有生命的活人。這樣,人之所以有價值,人之所以是人,人之所以超過所有的萬物,因為人有靈性在他裡面。所以我們中國歷史幾千年以前,就告訴我們人是「萬物之靈」。這樣,人的價值不在乎我們物質的身體,乃在乎我們裡面永永遠遠存在的心靈。因為靈的存在,所以我們講到靈感,我們講到靈性 ,我們講到靈的反應,我們講到靈活性,講到靈的創造力,講到心靈的作用,心靈的價值。感謝上帝!

 

上帝是靈,上帝用靈氣吹到人裡面以後,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所以人是有價值的。現在我要問一個問題,就是人的價值到底應當怎麼定呢?有一些就說人的價值就是人自己定的,所以我們要自己尊重自己,我們要自己肯定自己,我們自己製造自己的未來。

 

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家,就是法國的沙特(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這法國的沙特講一句很重要的話,他說「我們自己要決定我們自己的價值,價值不是別人替你定的,如果價值是別人替你定的,那個人也是人,他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定只顧自己不顧你,所以他定價值的時候,不會把你定了太高的價值。每一個人就看自己很重要,看自己很尊貴,看別人很卑賤,看別人很沒有價值。所以這樣每一個人要定自己的價值。

 

我年輕的時候,受存在主義的影響,聽這些人的話語,我心裡非常佩服他們。因為世界沒有多少人要替別人賺錢,沒有多少人要尊重別人如同尊重自己。每一個人都是看自己很重要,看別人不重要。所以我如果不自愛,我如果沒有自信心,我如果沒有自己決定自己的價值,我怎麼樣有美好的前途呢?所以我相信他的話是對的。

 

後來到一個時候我更尊重沙特。為什麼呢?因為他曾經拒絕到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 去領諾貝爾獎。當瑞典宣佈把諾貝爾文學獎給他的時候,他就宣佈「我不去。」為什麼?「我不拿。」記者問他說「為什麼你不去,你不拿呢?」他說「你不記得我曾經講過嗎?人的價值是自己決定的,所以不是別人替我決定。」年輕人看見這種人,一定尊重得不得了!我非常佩服他,雖然我不贊成他的哲學,但是這一方面他實在是一個非常有骨頭的人。直到有一天,我真正發現他不去拿的動機的時候,我大失所望!我對他整個的理論的信仰,就完全崩潰下去了。為什麼沙特不到瑞典領諾貝爾獎,你知道嗎?因為他懷恨在心。他是生在法國,道地的法國人。但是同一個時期,有另外一個文學家叫做卡謬 (Albert Camus, 1913-1960),卡謬不是生在法國,卡謬是生在阿爾及利亞。但是卡謬的文學作品被選中拿到諾貝爾獎的時候,是比他更早十多年。所以他心裡忿忿不平,他感到不應當是他,應當是我先拿到諾貝爾獎。所以當他自己拿到諾貝爾獎的時候,他宣佈他決定不去拿。是因為他不要那個獎嗎?不是!他懷恨在心已經十多年了。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今天世界很多人談公義、公義、公義,其實不是談公義,是談他心裡面的恨。今天許多人談愛心、愛心、愛心,幫助人、幫助人、幫助人,其實他正在儲蓄自己的功勞,積功來補過,所以只有神知道誰是真的,誰是假的。只有上帝知道誰是在愛裡面生活,誰是在功勞的自私裡面生活。只有上帝知道誰是真正遵行公義,誰是用仇恨報恨於人的。所以當我們談價值的時候,我們不可以用自己做為定價值的根本。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己對價值的客觀的真正的認識是不存在的。

 

那麼你說「價值要從哪裡定呢?」,價值要從創造者來決定,創造者創造的時候,應用了祂生命中最偉大的本質,就是創造性來做一個東西。創造性發揮出來的時候,祂要被造的東西成為產品。被造的東西價值在哪裡?絕對不是被造者自己知道的,只有創造者自己才知道。所以當人不贊成偉大的音樂的時候,偉大的音樂不會因為人不贊成就變成不偉大。我相信這五天我們的佈道會,要用最好的音樂獻給上帝,因為今天在教會裡面,許多許多的音樂已經失去了真正正統的價值了。

 

今天你們剛才所聽的這些的聖樂,每一句每一個字都不要再改了,因為裡面有最偉大的成分在裡面。這些可以經歷幾百 年而不會被淘汰掉。因為它們的實質是太高超,太高超了,感謝上帝!

 

當你聽這些音樂,聽了真正明白以後,你就知道,我們今天所用的音樂做為敬拜上帝的很多是太爛,太過沒有程度的東西。為什麼許多流行音樂,二十年以後就沒有人要唱了呢?為什麼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的音樂,他死了一百七十年以後,還很多人在演奏呢?因為作者本身,雖然因為時間要被淘汰掉,但是他創造性 裡面的價值,有超時間的成分在裡面。感謝上帝!所以當人不明白偉大音樂的時候,偉大的音樂不會因為你不明白就變成不偉大。這樣,我們先得到一個很重要的結論 ---- 被造者的價值,不是被造者自己可以決定的。被造者的價值是創造者所決定的。

這世界有許多很有創造性的人,他們的作品起先人不尊重,人看不起,但是到了後來,甚至當作家死了以後,繼續不斷被人所尊重。為什麼呢?因為時代沒有辦法淘汰掉,時間沒有辦法淘汰掉,它在永恆中間有見證,也就是自己作品的價值產生了這個見證。這樣我們要問,「上帝創造人,祂對人怎麼樣評價呢?」這是很偉大的一種宗教的追求。「上帝啊,你創造我,到底我有多大的價值?你為什麼創造我?在我裡面有什麼東西?你把我造成人,我的價值在哪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宗教追求。

一個人做人而對自己不認識,是何等可惜的事情!一個有價值的人而隨便糟蹋自己的價值,是何等可憐的事情!我相信我們許多人到年老的時候,都會有同樣的一個思想,就是「我做了許多不應該做的事,而我還沒有做我應該做的事,然後我就這樣要離開人間了,難道我做人的意義就是這樣嗎?我年青的時候有許多偉大的理想,我有許多崇高的目的,我盼望這一生可以向著這個理想,這個目標走去。」但是為什麼等到許多人年老要離開世界的時候,他發現「慘了!唉呀!因為我現在時間不多了,我竟然沒有做我應該做的事,我竟然做了太多我不應該做的事,我把我的生命這樣浪費掉!我的價值已經慢慢失去了,難道這就是做人的意義嗎?」

 

當我年青的時候,看見很多偉人的傳記,我看見年老快要離開世界有這種感覺的不是普通人。像貝多芬,像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像愛迪生 (Thomas Edison, 1847-1931) 這些人間最偉大的人,都講過這一類的話語。巴哈講什麼話呢?他說「如果你們有我這樣的努力,你們也很可能有我這樣的成就,我實在算不得什麼!」貝多芬死以前,最後一句話怎麼講呢?那一天雷雨交加,大風大閃電,在非常可怕的時刻。貝多芬離開世界以前,他忽然間兩個拳頭抓緊起來,他說「難道我只有寫這幾個音符就離開世界嗎?」這個最偉大的音樂家,為什麼講出一句好像失敗的人所講的話語?因為他心裡面對自己的要求,高過他已經做的事情。他有更高的目標,他有更高的目的,他有更高的要求,他有更大的計劃。可惜時間完了!可惜他不能做下去。他沒有感到自己太成功。

 

不但如此,愛迪生也講這一類的話。他說「人的成功,是九十九分的努力,加上一分的天資而已,我算不得什麼,我沒有多大的天資,我盡力做我要做的事情。」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人有一次活在世界,幾十年的機會。人是人,因為人是有價值的。人的價值,是從我們理想裡面看到一點點,從我們的觀念裡面我們看到一點點。為什麼我們有最高的理想,有偉大的目的呢?因為我們有價值的本能,而這個價值的本能不可能單單從我們把它定出來,是創造人的上帝為人定價值的時候,那個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

 

有許多人看偉大的圖畫,看不明白,但是等到你問作者的時候,你問那個畫家的時候,他慢慢解釋給你聽,你就知道原來太偉大了!是我的眼睛沒有辦法看出來的,是我的頭腦沒有辦法想出來的,因為在作者的心目中間,有這麼高的理想,怪不得有這麼難懂的東西。凡是馬上容易明白的東西,都是太膚淺的東西。凡是馬上當代流行的東西,都是在歷史上沒有辦法長存的東西。親愛的朋友,親愛的弟兄姐妹,讓我們好好問自己,「我是不是有價值的人?我怎樣定我的價值?」讓我們回到創造人的上帝面前。

那麼,聖經,上帝怎麼樣論人的價值呢?今天我要從舊約,從新約提到兩個價值觀的聖經。第一處就是在創世記九章第六節裡面,那裡上帝為人的價值講過一句很重要的話,他說「流人血的,他的血也要為人所流,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樣式所造的。」這句話有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人的價值是多少呢?沒有。這節聖經告訴我們「人不可殺人。」當你殺人的時候,你把別人當作是沒有價值可有可無的東西,所以你殺他,你流他的血。上帝說,「你流人的血,你怎麼賠債呢?你要怎麼還?你要怎麼償還他的價值呢?」

 

聖經說「流人血的他的血也要被人所流。」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人的價值等於人 。大家說「人的價值等於人 。」你說我殺了他,我拿幾萬塊給他的家屬就算數了,不是的!人的價值不等於錢。人的價值不等於房子,人的價值不等於物質。你不能夠用錢賠償命,這是聖經講出來的。人之所以是人,因為人與神有關係。人之所以有價值,因為人是上帝造的。當你殺一個人的時候,你不可以用別的東西代替你已經付出的代價。因為人的生命價值等人的生命,所以「流人血的,他的血也被人所流」,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生命等於人的生命。既然人的生命等於人的生命,表示人人價值相同。作總統的生命的價值沒有比平民更高,作首長的生命沒有比乞丐更高,只不過你有機會做長官而已。如果你作長官的人,你官僚,你輕看百姓,侮辱百姓,上帝要向你討債。你隨便殺人,上帝要人也殺你,因為「流人血的,他的血也要被人所流。」這是舊約聖經對人的價值的一個很重要的定義,感謝上帝!就從這樣的定義,這樣的啟示中間,發展了「人權」的思想,發展了「民主」的思想,發展了「自由」的思想,發展了人應當尊重人的政治體系。

 

在我們整個人類歷史中間,「民主」的思想泉源,一共只有三種。第一種是兩千四百年以前「雅典的民主」。第二種是五百年前「改教運動的民主觀念」。第三種是兩百 多年前「法國大革命的民主運動」。這三個民主,就成為歷史上三次的運動。是最後這兩百年的人類歷史,繼續不斷奮鬥,繼續不斷改變,繼續不斷爭戰,辯論,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民主。感謝上帝!凡是世界上民主的國家,都受過基督教的影響,這是回教、印度教、婆羅門教、道教、孔教的民族,在他們的文化中間,完全沒有的種子。

 

有一次我在紐約講這件事情的時候,有一個中國的歷史教授反對我,他說「你這句話不可靠!」所以他說「你這樣講太大膽了,我不贊成你。」兩個月以後,他寫信給我,他說「我一直在想你那句話,中國歷史根本沒有民主的種子。中國文化根本沒有民主的種子。」他聽了這句話以後,很不贊成,至少孟子很尊重百姓,所以孟子認為百姓是比君王更重要的,所以他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全中國歷史中間,最注意百姓尊貴地位的一個思想家。甚至是孔子的學說裡面,從來沒有提過這樣的事情。

 

西方的哲學認為孟子是中國歷史中間,一個最懂得民主的一個哲學家。但是「民為貴」不等於「民可以做主」。所以孔孟哲學兩千多年在中國的影響,並沒有把中國帶到真正可以民主的地步。但是真正把中國帶到民主地步的第一個思想家,是受基督教影響的孫中山先生。

 

親愛的弟兄姐妹,「民為貴」不等於「民為主」。所以那個歷史學的教授,他因為聽了我這句話,心裡很氣,很不平,所以他就回去把所有中國歷史中間,有關於「民」的話都把它找出來。兩個月以後,他寫信給我,他說「唐博士,我現在承認你講的是對的。因為找出了中國歷史民主這兩個字曾經出現兩次。」這兩個字怎麼講呢?兩次都是君王講的,君王講的時候,都不是講民有主權,乃是「我是人民的主人」叫「民主」。所以他們所講的「民主」,就是「我是你的主,你是我的民」叫民主。這樣,從過去一直到近代,這幾千年來,中國的君王生殺自由,無人可管,百 姓的生命價值如灰如炭。為什麼呢?因為不認識上帝的話。

 

那麼,請問希臘的民主是怎麼樣的民主呢?雅典的民主是怎麼樣的民主呢?雅典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因為在雅典裡面,一個真正做奴隸的人,沒有選舉的機會。被擄來的仇敵,也沒有選舉的機會,婦女沒有選舉的機會,只有那些貴族才可以投票。所以雅典真正有權在政治上有分的這些人民,不到百分之三十。這些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第二、法國大革命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法國大革命的民主參與了暴民的暴行,用仇恨解決事情,所以最後他們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那真正的民主從哪裡來呢?從上帝的話來。為什麼說「真正的民主從上帝來」呢?因為當改教家從新發現,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樣式造的時候,才看見神所說的話,人是尊貴的,人是榮耀的,人應當像創造他們的主,所以統治者應當尊重百姓,尊重每一個有生命的人,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這樣,舊約的聖經是最先告訴我們,「殺人的人,他的血也要被人所流,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生命形像造的。」這樣,摩西五經,舊約的聖經,就成為全世界道德和法律最重要根基。求主憐憫我們!

 

第二樣,我們從新約看人的價值,從哪一件事,哪一個人給我們看到,新約對人價值的定義呢?從耶穌基督所講的話語。耶穌基督說,「人若賺得全世界,失去他的靈魂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取他的靈魂呢?」所以當耶穌講這一句話的時候,是歷史中間第一次把人的生命超過整個地球,整個世界的價值的定義講出來了。感謝上帝!

 

當蘇格拉底 (Socrates, 469-399 BC) 講一句很重要的話來責備雅典人的時候,他說「雅典人哪!你們天天賺錢,你們挖盡這裡所有的泥土,要得著一切的寶藏,卻因為如此失去你的孩子們,你們這樣做有什麼用呢?」所以雅典人聽見蘇格拉底的話,他們開始思想兒女的教育比起他們所賺的錢財更重要。但是耶穌所講的話比蘇格拉底講的更重要,因為耶穌說什麼?「你們賺得全世界,你失去自己的生命,失去自己的靈魂,還有什麼益處呢?有誰能用什麼拿來換取生命呢?」

 

親愛的朋友,親愛的的同胞,求主今天晚上,用祂的光照耀我們的心,給我們知道我們自己的光景,不要再開玩笑了,不要再損壞自己了,不要再糟蹋生命了,不要再浪費時間了!今天我奉主的名,吩咐你回到上帝面前,因為你自己不能定自己的價值,只有神可以定你的價值,因為祂創造你,因為祂愛你,當祂創造你的時候,就把造人的價值的元素放在人的裡面。這個元素你看不見,這個元素你忽略了,這個元素你忘記了,所以你今天需要神提醒你。你說「主啊,求你,求你告訴我,我是誰?我有什麼價值?我活在世界上有什麼意義?我不願意虛度光陰,我不願意浪費生命,我不願意徒然走這一條人生的道路,最後空無一有!上帝啊,現在告訴我,用你的光照耀我,使我明白我是人,我是尊貴的,榮耀的,我是有價值的,好叫我重新得回我的價值。過去的事已經不可救了,來者猶可追,從今天開始,我要認識自己,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活,有的生命,有價值的人格。主啊,我回到你的面前。請問你願不願意今天晚上,靠著聖經給我們提醒的話語,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找回自己。認識價值,發現價值,找回價值,重新建立在新生命的基礎上面?感謝上帝!

 

耶穌基督說,「凡跟隨我的人,就不走在黑暗裡,因為我是世界的光,凡跟隨我的人,一定尋找到生命的光」(參:約翰福音:8 章 12 節)

 

耶穌基督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參:約翰福音:10 章 9 節)。

 

耶穌基督說,「我就是生命,我要把我的生命賜給你們,使你們永不滅亡!」(參:約翰福音:10 章 28 節)。

 

耶穌基督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 章 10 節)。

 

耶穌基督說,「你們看見我,不是看見我,乃是看見那差我來的上帝。你們相信我,不是相信我,乃是相信那差我來的上帝」(參:約翰福音:12 章 44-45 節)。

 

耶穌基督說,「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我就是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回到父那裡去」(參:約翰福音:14章6節)

 

今天晚上,我奉主的名對你說,上帝愛你!耶穌基督來尋找你!創造你的上帝,不要你失敗,不要你滅亡,不要你走迷路,要你回到祂的面前。有哪一個人說「主啊,我願意,今天晚上,我要回到你的面前,我要回到你寶座面前,找回我自己的價值,重新建造我的生命。」你願意嗎?

 

當我十七歲的時候,我已經沉迷在共產主義、進化論、唯物論、無神論、辯證法,許多世界最高深的哲學裡面,我反對上帝,我懷疑上帝,我輕看聖經,我不願意到教會,我輕看宗教,我以為我是最聰明的人。直到有一天,上帝的道,光照我,給我知道,我不過是一個犯罪滅亡的人,我不過是一個活在世界上幾十年會死的人,我是一個很可憐的罪人。感謝上帝!雖然那個時候,我到十七歲的時候,我已經儘量成為當時學校裡面最好的青年,無論是老師,無論是同學,他們都承認我的生活,我的人格,我的行為。我在班裡面,無論功課,無論品行都是學校的榜樣。但是我心裡深深的知道,我真正的價值我還沒有找到!所以我回到上帝面前。

 

有一天當我聽見耶穌基督為了尋找我,離開天上尊貴的榮耀,到世界上道成肉身,為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用祂的愛挽回我,拯救我,使我回到上帝的面前。我流著眼淚到主的面前,對主說「主啊,求你赦免我的罪。主啊,求你拯救我的靈魂。原來我是一個有價值的青年人,我是按照你尊貴形像樣式所造的人,今天我願意到你的面前。」

 

從十七歲那一年,直到今天,我跟隨主,我到處傳講真理,激勵生命,把人帶到上帝的面前。請問,今天晚上你認識你自己嗎?你知道你是上帝造的嗎?你知道你是何等尊貴嗎?你知道你有永遠的生命嗎?你知道你有永遠的價值,是沒有人可以輕看的,沒有人可以藐視的,沒有人可以奪去的。今天晚上,愛我的上帝,祂也愛你,祂要你回到祂的面前。你不需失望,你不需灰心,你不需悲傷,你不需自殺,因為上帝愛你!今天晚上,祂要你回到祂的面前,今天晚上,祂的愛就充滿你,祂的新生命就改變你,祂的道就進到你的心裡面,祂的手就托住你。

 

親愛的朋友,你說「主啊,你這樣愛我,我願意接受你的愛。」那麼今天晚上,把你的心打開來,到主的面前來,接受他好嗎?願上帝賜福給你。我們大家低頭禱告。


2.生命價值的重建(第二講)

返回目錄表

https://www.stemi.org.tw/2003/12/blog-post_29.html

 

生命價值的重建(第二講)

唐崇榮牧師2003佈道會

時間:2003.3.6 晚上7:30

地點:台北中正紀念堂

 

今天我很感謝主,雖然有一點點毛毛雨,但是弟兄姐妹都來了,這表示你們是 water proof(防水)的基督徒,你不怕水,因為這都是神的恩典。

 

有一次我在一個地方講道,有一萬五千個人參加,那一天下大雨,所以每一個來的人都拿著雨傘 ,那麼他聽道的時候怎麼樣呢?就在雨傘遮蓋之下聽道,當我講道的時候我看不到一個人,只看到一大堆雨傘 在那裡,那我就憑著信心講,講完以後,我說「願意信耶穌基督的人,請把手舉起來!」那麼,他們的手正在拿雨傘 ,所以他們就把雨傘舉起來,在整個體育場,雨傘上上下下,非常非常好看。感謝上帝!雨水不能攔阻上帝對我們的愛。阿們?感謝上帝。

 

現在我們把這個聚會交託給主,求主自己向我們施恩。我們這一次的題目是「生命價值的重建」,每一個有生命的人都應當認識生命的價值,每一個有生命價值的人都不可讓生命隨流失去。當我們生命有所破損,我們生命有所失敗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它重建起來。昨天我們思想到我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因為上帝說「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要被人所流。」只有一個原因,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這樣,當上帝講到人生命的價值的時候,祂就提到了生命價值的根基,就是「像上帝」。因為我們的上帝創造我們的時候,祂按照自己的形像樣式造了人,所以人有價值。人有永遠的價值,因為人可以像上帝。像上帝,這是我們的目標,這是我們的基礎,這是我們的方向,這是我們人生價值的根源。

 

那麼,這樣,上帝的形像,上帝的樣式,就成為人類生命很重要的課題了。兩千四百 多年前,希臘的一個大哲學家,這個人叫作柏拉圖 (Plato 427-347 BC),人家問他說「人生最高的目的是什麼?」他說「人最高的目的就是要像神。」不是像人,因為許多時候,我們能夠像那些比較有道德,比較有人格的人我們就很滿意了。所以我們把人間最偉大的人,我們封 他為聖,稱他們為「聖人」。

 

中國有兩個大聖人,一個是孔子,叫作「至聖先師」,最大的聖人是孔子。中國有第二個聖人,是「亞聖孟子」,所以我們做人做到怎麼樣的時候,我們要思想怎樣效法孔子,要效法孟子,我們的生命能像他們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有價值了;我們的人格能夠像他們的時候,我們就非常滿意了,我們以為這就是人生的價值。但是柏拉圖說「不是如此,我們不是學人,我們不是效法人,我們不是像人,我們應當像上帝。」但是如果你問柏拉圖,「我們應當像上帝,那上帝像什麼呢?」柏拉圖很難回答,因為什麼呢?因為在希臘的神話裡面,那些神都是假神,那麼假神道德好不好呢?假神的道德不好,所以希臘的假神他們犯罪做惡,荒宴醉酒,他們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媳婦娶過來跟她發生性關係。所以這些神明,他們的生活不好,他們的道德卑鄙,所以柏拉圖不能告訴你,要效法哪一個神明。這就是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 BC) ,為什麼不相信這些神明的原因。

 

蘇格拉底不接受這些神明,在生命的過程中間,他一直尋找尋找,結果他接受了當時唯有一種民族所相信的神,是最高的神,獨一的真神,那個當時代中間,真正相信獨一真神的是誰呢?就是希伯來人所相信的,就是基督教聖經裡面的那一位神。那麼,蘇格拉底雖然沒有講他所信的,就是猶太人所相信的上帝,但是他說「我相信獨一的神,真神,最高的神。」人問他說「這個最高的獨一真神,是不是希臘的這些神呢?」他說不是的。所以最後蘇格拉底死的時候,他們就因為他不是相信希臘的神明把他處死罪的。那個時候,他們給他一個特別的名稱,「蘇格拉底應該死,因為他是無神論者。」蘇格拉底是不是真正的無神論者呢?不是的!蘇格拉底相信神,最高的神,獨一的神,聖潔的神,不是希臘的神明。

 

那麼,這個獨一的神在哪裡呢?他也不能告訴你,他只知道人死了不是完了,人死了是進到另外一個世界,而且人應當相信一個獨一、最高、聖潔的真神。所以,蘇格拉底的神還是模糊的神,柏拉圖的老師有這樣的信仰,柏拉圖也有這樣的信仰,柏拉圖把這個信仰再傳給他的學生的時候,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384-322 BC) 也相信有一位真神,這位真神是誰呢?在蘇格拉底的思想裡面,這位真神是獨一是最高的。在亞里斯多德的思想裡面,真神是創造者,這真神是推動萬有的真正的原理,當祂推動萬有的時候,祂自己不能動,因為祂自己如果跟著動 ,就沒有力量推動別的。正像你要推一個人的時候,你的腳步要站穩,你不動才能把它推動了。所以,亞里斯多德的上帝,應當要unmoving mover 不動的動者,不動的動因,但這位上帝是誰,他也講不清楚。所以柏拉圖說「我們要像上帝。」其實他沒有辦法很清楚的告訴我們,這一位神到底是誰。

 

那麼,你說「我們要效法誰呢?」我效法孔子嗎?他不過是人。「我效法孟子嗎?他不過是人。我效法老子嗎?他不過是人。我效法釋迦牟尼嗎?他不過是人。我效法穆罕默德 (Muhammad,約 570-632) 嗎?他不過是人。我效法耶穌嗎?耶穌基督說「你們看見我不是看見我,你們看見那一位上帝。」「你們相信我,不是信我,你們是相信那一位差我到世界上來的上帝」(參:約翰福音:12 章 44 節)。所以這樣你看,基督在歷史的顯現,跟所有的思想家,跟所有的宗教教主,跟所有的哲學家,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耶穌基督說,「你們要效法我。」耶穌基督說「你們要效法我的樣式」(參:馬太福音:11章29節),因為他就是神的形像樣式在人間。

 

今天我要思想到「神的形像樣式,到底是什麼?」然後你把這一個真理跟基督的生活配合起來的時候,你就發現,除了耶穌基督以外,沒有人有神性 在人間的表現。神的形像,神的樣式,就是人價值的根基。「神的形像樣式」就是我們生命寶貴的原因。 為什麼人是寶貴的呢?因為人是神所造的,人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人有形像的可能,人可以像上帝,人在繼續不斷效法的時候,在繼續不斷學習真理的時候,我們可以把上帝的形像表現出來,人才是有價值的。

 

在中國的哲學裡面,有兩派的思想,一派的思想就是說「人是性善的,所以人有價值。」但是另外一派說「人是性惡的,但是可以學習。」所以這兩派都從孔子的思想發展出來。孟子代表「性善論」的哲學家,荀子代表「性惡論」的哲學家。那麼,孟子說「人是善的,所以我們可以學,越學越好,越學越善,越學越完整,因為善性在裡面,所以可以學。荀子的看法不一樣,他說「人是惡的,所以才需要學。」所以孟子從「學可以更善」證明人是善的。但荀子說「就是你不好,所以你要學才能善。」所以這兩派傳到現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每一派都看自己是有理由的,這是人思想,人產生出來不同的,人的思想派別,因為人的思想,產生了人的思想派別。但是神創造人,是只有神才可以真正告訴我們,人到底是怎麼樣的。

 

你還記得昨天我跟你們提到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創造者才真正可以定價值。」造手錶的人,他怎麼造,為什麼造,什麼功用造,這個造了有多大的價值,造的人比買的人更明白,造麥克風的人,他比我們更知道這個麥克風是怎麼造的,用什麼材料造的,照著什麼原理造的,造了有什麼功用,只有他可以定價值,所以定人價值的不是人,定人價值的是神 。所以哲學家無論怎樣發揮他的理論,沒有辦法把人真正的價值告訴我們。

 

二十世紀末期的時候,有一些哲學家,推翻了十九世紀以來所有的哲學理論,甚至把十七、十八、十九世紀以來,三百 年的哲學方法論都一併推翻了,這些人重新定價值,重新定方向,但是這些「後現代主義」的哲學家,有一個後來因為同性 戀自殺,為什麼呢?因為他自己在價值中間已經模糊了,所以無論多麼聰明的人,都沒有辦法為整個人類定價值。生命的價值,只有當你回到創造生命的上帝面前 ,你才可以真正重新領悟明白。

聖經第一面告訴我們,「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人可以像上帝。那麼上帝自己是怎樣的上帝呢?我要怎樣去像祂呢?我怎麼認識祂呢?只有當上帝自己啟示自己的時候,人才能明白祂是誰。如果沒有透過上帝的啟示,就沒有人可以用被造的頭腦想出這位上帝是誰。正像我們今天看到鄭(宏輝)牧師在這裡,你看見一個很健康的中年人,一個很雄壯,很高大的中年人站在這裡,但是你就不知道他到底幾歲,你不知道他讀多少書,你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個孩子。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不要用猜的辦法,我看這個臉孔,我猜來猜去你大概三十八歲對不對?你幾歲啊?(三十八歲再多一點點)。再多一點點,所以我猜錯了,我看他三十八歲,你實際是幾歲?五十三。五十三歲,所以五十三比三十八多一點點,對不對呢?

 

那現在看他是三十八,其實他不是三十八,我看你大概是七十公斤對不對?(誒,那是秘密。)那,這個一定是超過七十公斤,才不要告訴人家的。那麼,我告訴你,我沒有辦法猜準他。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告訴我,我多聰明,只能用「猜」的,我看,我猜,我把所看的跟我的經驗,我的主觀配合在一起,我自己定了數目 ---- 鄭牧師三十八歲,鄭牧師大概六十八公斤,鄭牧師大概家唸到大學,神學碩士,可能唸到博士,但是我沒有辦法真正告訴你。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從我的思想猜他的情形,如果你要真正知道他是誰,真正知道他幾歲,真正知道他幾公斤,真正知道他讀多少書,真正知道他有多少孩子。只有一個最好的辦法,他自己告訴我。但是我告訴你,雖然他自己告訴我,還有一件事他講的不一定對,就是他幾年幾月幾日生,他講的不一定對,要他媽媽講才對,不是他講就對,因為那是生出來的時候,他不會記得日期,他生出來的時候,不會記那是幾年幾月幾日。所以人自我表明自己身份的時候,還在限制的中間。

 

這樣,啟示的源頭真正不可能有錯誤的,也就是那真理的本身。當真理自我顯明的時候,祂不會錯,因為祂是真理,真理就是真理的本身,真理不可能非真理,真理不可能悖真理,真理不可能抵擋真理,真理的本身,就是那永恆的本身,因為真理是永遠的。正如中國人說的,「真理是歷萬代而常新,放諸四海而皆準。」所以真理不會改變。

 

在台灣二加二等於四,在印度二加二等於八對不對呢?不對的。在印度二加二等於多少?等於四。在浙江二加二等於多少?四。在美國二加二等於多少?等於四。二加二等於四,這是普通的數學真理,真理本身是不變的,無論在什麼地方,它還是一樣的。無論在什麼時代還是一樣,因為真理超時間,超空間,那麼,這些都是普遍真理,那個真理的本體,生命的本體,真正的生命、道路、真理的本體,那一位是誰呢?那就是上帝。所以上帝是「有生命的真理的本體」,祂絕對不會錯誤,祂絕對不會改變。所以當上帝啟示自己的時候,我們才真正認識這位真神是誰。

 

這樣,所有的哲學家所討論的上帝,他們不是討論一位「自我啟示的上帝」,他們是討論「思想中間所猜想的上帝」。這樣蘇格拉底的上帝,柏拉圖的上帝,亞里斯多德的上帝,都是「想出來」的上帝,不是「自我啟示的上帝」。這樣說來,孔子是很謙卑的人,因為他不知道上帝是怎麼樣的,他就自己承認他不知道。所以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第二)如果你知道就說你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就承認你不知道,這就是你真正的知識了。所以孔子知道,他不知道的他不可以講。他不講這些他不知道的事情。那麼,你說孔子是不是無神論者呢?不是的,因為他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第六)他所做的如果是錯的,天上的上帝是不喜歡的。「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中庸》第十九章)所以孔子心中是有上帝,但是他不知道這位上帝是怎樣的上帝。你看,我現在一講閩南語,他就講國語,我一講華語,他就繙台語,他所做的,連電腦都做不出來的,感謝上帝!

 

所以孔子心裡知道有上帝,但是他不知道這位上帝是誰,所以宗教就分兩種:一種是領受上帝啟示的宗教,一種是沒有領受上帝啟示的宗教。如果不是上帝啟示自己,我們就不能知道上帝是誰。而上帝所啟示的宗教,就把祂啟示的真理存在人偉大的書裡面,就是這一本聖經。

那麼「啟示的宗教」又分成兩種,一種是真正神的啟示,一種是冒充神的啟示,所以我盼望大家應當很嚴肅,很忠心好好誠實的尋求真理,否則我們買錯東西吃大虧,認錯爸爸吃大虧,但是最吃虧的,就是不把真神當作真神!你把假神代替真神的時候,你吃虧不是幾十年的事情,而是永永遠遠的事情!求上帝憐憫我們,讓我們回到啟示這裡來。真神啟示自己的時候,祂是誠實的,祂是真理,祂是不改變的,所以祂的啟示是真正可靠可信的。但是從這本聖經我們知道神是誰呢?我們從神的本性 ,祂自己怎麼啟示來看,「人的形像」是什麼意思。

 

聖經告訴我們,神啟示祂自己是永永遠遠的上帝,「地還沒有造成,諸山還沒有生出,從亙古到永遠祂 是上帝」(參:詩篇:90 篇 1 節)。這一位永遠的上帝,不變的上帝,才是真正的上帝。上帝不是從地上生出來的,上帝不是從人間裡面產生出來的,是從永恆到永恆的自有永有者,這一位上帝是上帝。這樣,上帝是永遠的,按照祂永遠的本性 來創造人的時候,人像上帝。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這表示人的靈魂也是永遠的。因為上帝把永恆放在人的裡面,人有一個永遠的靈魂。因為人有永遠的靈魂,所以人有價值。因為人有永遠的靈魂,所以死了不是完了。

 

有人說,死了就完了,「人死如燈滅」。真的嗎?不是的!人死不是燈滅,燈滅是「燈滅」,人死是「身體朽壞」,「身體朽壞」不是像燈滅,因為我們除了身體以外,還有一個靈魂,所以靈魂永遠不滅亡,靈魂永遠不消滅。為這個緣故,無論有宗教的人,沒有宗教人;有基督教信仰的人,沒有基督教信仰的人,無意中都表現了這個觀念。

共產主義的人,他們好像是不相信上帝,但是他們說有「精神不滅」的事情。他們說有「精神不滅」,所以人死了他還要替他「平反」。為什麼替他平反呢?為什麼替劉少奇平反呢?死了就完了嘛!完了就完了嘛!為什麼替他平反呢?因為他們不知不覺中間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他們下意識裡面承認「人死了不是完了」。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談的第一點 ---- 上帝是永遠的 ,上帝把永恆的靈魂放在我們裡面。你有沒有價值呢?你有價值。為什麼你有價值?因為你有永恆性 ,所以死不是結束,自殺從來不會解決問題,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你有永遠的靈魂,所以死了不是結束。你是尊貴的,你有永遠的靈魂。這是第一樣。

 

第二樣,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聖潔的 。所以這一句話就成為人價值的第二個基礎。因為上帝是聖潔的,所以聖潔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這樣人就尊貴了,人就有價值了,因為我們裡面有「聖潔」的觀念,有聖潔的可能,有聖潔的要求。

當你的妻子跟別人亂來的時候,你心裡很不甘願。當你的丈夫跟別人亂來的時候,你心裡很不甘願。為什麼呢?因為這是神的形像在我們裡面,我們有一個聖潔的要求,我們要我們的孩子循規蹈矩,我們的良心要我們過聖潔的生活。我們看見社會上有一些骯髒污穢的人,我們心裡看不起他,因為他們的道德不檢點,他們行為不聖潔,所以我們尊重聖人,我們尊重聖潔,我們盼望過聖潔的生活,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這是人的價值的第二方面,因為聖潔的本性,就是上帝把良心放在我們裡面。

「良心」這個字,在希臘的意思就是「與我一同知道」的意思,當你犯罪的時候,你說「感謝主沒有人看見,我今天犯罪沒有人跟著我,沒有人看見我,我自己在犯罪。」有沒有犯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這件事情!你犯罪的事,至少有四個知道的:第一、上帝知道。第二、叫你犯罪的魔鬼知道。第三、你自己知道。第四、你的良心知道。 所以你不要說「我犯罪沒有人知道!」因為上帝把良心放在人的裡面,做什麼?做上帝的代表。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上帝就把人的良心放在人的裡面,所以聖經說「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鑑察人的心腸肺腑。」

 

「良心」像一把燈一樣的,照出來的時候,你心中所有的骯髒污穢都自動顯明出來了。神用良心做祂的代表,因為祂要你過聖潔的生活。今天如果你不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你就像動 物一樣,不會因為所做的錯心中沒有平安。人是人,人不動物,人像上帝,動物不像上帝,人有良心,動物沒有良心,人犯罪的時候,雖然沒有人知道,我們自己很痛苦。當我做好事的時候,雖然沒有人知道,我們心中很快樂。這是「進化論」沒有辦法解釋的問題。這是共產主義沒有辦法反對的事情,這是無神論沒有辦法否認的事實,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

 

神是永恆的,我有永恆的靈魂。神是聖潔的,我有良心功用 。這是第二樣。

 

第三樣、上帝是公義的,所以人有對真、假、是、非的判斷的力量。 當我們看見不對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很氣,我們產生忿怒的感情。為什麼?因為我們不願意那種不對的事情發生在世界上。當我們看見有錢的人欺負窮人的時候,我們的心抱不平。當我們看壞人作弄好人的時候,我們很想把這些壞人殺死,我們很想見義勇為,為什麼呢?因為上帝是公義的,所以按照上帝的形像樣式造的人,有公義的判斷,有公義的反應,有公義的本能在我們內心的中間,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一個國家沒有法庭,沒有一個國家沒有監牢,沒有一個國家沒有監察官,沒有一個國家沒有法官、審判官。為什麼呢?因為這是神創造人的時候,所定下的規律。

 

親愛的朋友,親愛的的同胞,你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上帝是永恆的,你有永遠的靈魂。上帝是聖潔的,你有能夠在你內心發光的良心。上帝是公義的,所以你懂得法律的功用,是非 ,善惡,好不好,應該不應該,這個判斷功能在我們裡面。 但是今天有許多許多的人,這些最有價值的東西都丟掉了!我們輕看自己的永恆性 ,我們壓制自己的良心,我們出賣自己的公義。所以我告訴你,最注意公義的地方,應當是法院,但是最不公義的地方就是法院!

 

最懂得公義的人是法官,最沒有照公義行的,可能就是法官。今天有很多人看到錢,什麼都顛倒過來了!錢可以叫好人變成壞人,壞人變成好人。在社會有黑金,在政治有黑金,在總統府有黑金,在黨裡面有黑金,在生意場上有黑金,國際貿易有黑金,在學校有黑金,為什麼?因為人已經不像人了!今天的社會,今天的人性已經違背上帝,違背神給我們生命的規律!求主可憐我們,你是誰?我是誰?我們是有生命價值的人,我們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樣式造的,我們應當像上帝,因為上帝是永恆的 。

請問,我們的永恆要在哪裡度過呢?上帝是聖潔的 ,請問什麼時候,你給你的良心深處做一個大掃除呢?你可以讓這些髒污穢的事情,繼續不斷存在你的心中到什麼時候呢?

 

上帝是公義的 ,你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樣式創造的,你有義的判斷功能,為什麼你今天變成一個完全不講是非,不講善惡,不講公道的人!求主可憐我們。這是第三方面。

第四方面、聖經說上帝是良善的,當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人的時候,就把良善的功能放在人裡面了。 所以當你心裡面感到應當做好事的時候,你有一個很大的推動力。你有同情人的心,你有看見別人願意幫助的心,這些是當我們小的時候,非常非常敏感的。上帝把良善的功能放在我們裡面,但是久而久之,我們越來越有人生的經驗,我讀了越多的書,我們受了越高的教育,結果我們良善的心越來越敗壞了!這是何等可惜的事情。

 

我第一次作爸爸的時候,我看見我的女兒真是漂亮,我在美國講道,我的太太在印尼生孩子,但是我不能回家,因為我還有七十五天的道理要講,我已經答應了美國二十多個城市佈道,所以我不能回家,我只有打電話,我問我太太「什麼時候孩子會生?」她說「醫生說大概再過一個禮拜會生。」所以過一個禮拜以後,我再打電話問她,「為什麼不要每天問呢?」因為那個時候印尼的電話局非常落後,所以打電話要等好久好久,所以我就等了一個禮拜以後,我再打回去。我說「孩子生了沒有?」我的太太不能回答,因為她在醫院,所以我的母親回答,她說「你的孩子生出來了。」我說「什麼時候生的?」她說「六天以前生的。」氣死我了!我上個禮拜打電話,她說「我下個禮拜生。」我剛剛好等一個禮拜,她說已經生了六天了。但我也不能見她,我說「臉孔怎麼樣?身體怎麼樣?」我的母親等兩秒鐘才回答。所以我說「怎麼樣?怎麼樣?」她等兩秒鐘,說「很好很好。」我說「這個真的假的?如果真的好,為什麼等兩秒鐘?」所以我一直想那兩秒鐘是什麼東西?我心裡焦急得不得了,我問「到底好不好?」她說「很好,很好,很好看,很好看。」我心裡說「是不是眼睛少一個呢?是不是耳朵掉一邊呢?或者嘴有缺口呢?為什麼她沒有對我講呢?」「真的好嗎?」「很好,很好。」我相信我媽媽應該是不會說謊的,但我一直想那兩秒鐘是什麼東西?而我要看我的孩子,我還要等七十五天。你想想看這七十五天久不久啊?久得不得了,久得像七十五年一樣的。等到兩個半月以後,我要回去的時候,我到飛機場,飛機場說,「今天罷工,你明天才能回去。」唉呀!我還要再等一天,那一天比一百 年更久!

 

等我回到家的時候,我看見我的女兒,手在那裡動,眼睛看東看西,她還不認識我,她還不會反對我,她還不會哭,就在那裡笑笑的看,真是可愛。我想我從前也是那樣可愛,怎麼變成越來越壞了?怎麼越大越學越不好呢?

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每一個大人都不如剛生出來的孩子那麼好。無論我們是道德家,我們是科學家,我們是醫學家,我們是牧師也好,孩子生出來還沒有說謊,我們現在都說過謊了!孩子生出來還沒有驕傲,我們都驕傲過!

 

唉呀!我看見剛生的 Baby 兩個半月,這樣可愛,我想天使大概就是這樣,加兩個翅膀就是了。後來等她五、六個月的時候,有一次她哭,哭的時候,哇!連哭的聲音都很好聽。所以我想這個以後大概是soprano(女高音),我聽見她哭的聲音,快快給她一個錄音機,把她哭的聲音錄起來。錄起來以後,等到她醒了以後,沒有哭了,我放那個錄音機,她聽見「哇!」聽了以後,她就看東看西,不知道誰在哭,又看不到別人,結果她再哭,再哭就變成「雙唱」了。一個錄音機「哇!」一個是她「哇!」兩個雙唱。我第一次感覺到什麼呢?人有良善的心,人有同情心。你看見別人哭的時候,你很容易流眼淚。你看見別人痛苦的時候,你感到與他痛苦。你看見別人病的時候,你心裡很不舒服。

 

親愛的弟兄姐妹,為什麼呢?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但是動物不大像這樣。有一次我在一個地方講道,那個師母殺雞給我吃補。所以她殺雞的時候,殺到一半,別的雞就跑來了,我就要看看雞看見別的死雞會不會同情。我就注意看這個雞有沒有愛雞,牠的朋友被殺了,雞腿在這裡,雞翅膀在那裡,我發現那些雞很想吃牠朋友的身體。我心裡說「你們這些死沒良心的雞啊,你的朋友死了,你還想吃牠的身體哦!」我怎麼罵牠也不管,幾隻一直跑來要吃,結果我生氣了,我就把那雞腿丟得很遠,我要嚇牠,牠嚇不嚇呢?牠不但不嚇,幾隻跑去搶那個雞腿。「啊!」我說「畜牲就是畜牲,沒有話講!」牠不是人,人是人。為什麼?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所以上帝造人的時候,就把「良善」的本性 放在我們裡面。

 

因為上帝是善的本體,人應當是良善的。上帝是永遠的,人有永遠的靈魂,上帝是聖潔的,人應當有良心。上帝是義的本體,人應當懂得真正的公正。 但是請問這些東西現在在哪裡呢?我今天不要講太多種,如果上帝許可,明天我要講更多更重要的事情。但今天你已經聽見了,你也深深知道,這就是你裡面上帝放在你生命中間的東西。人的生命有沒有價值?有。為什麼人的生命有價值?因為神創造我,把這個價值放在我裡面,我這個生命的價值根據什麼?是根據神的形像,根據神的本性 ,神把祂本性的影子,把祂本性的形像,把祂本性的樣式,放在我的裡面,我才是人 。

 

今天晚上你說「上帝啊,我的良心常常控告我,我的善性已經動搖了,我的聖潔已經失去了,我的永恆不知道在哪裡,我的正義感已經消滅了,我要怎麼樣呢?我要怎麼回頭呢?」今天晚上我奉主的名對你說,你要透過耶穌基督,回到上帝的面前!你要回到上帝的面前。你說「好了,我自己回到上帝的面前。」我告訴你,不能,因為我們如同羊走迷,我們各人偏行己路,我們的罪,使我們與我們的上帝隔絕了,所以我們不能親自見主,我們沒有功勞回到祂的面前,我們沒有力量拯救自己,正像大力士不能自舉其身,照樣我們在井裡面,我們在海裡面,我們掉下去了,雖然我們有一大堆的繩子,我們沒有辦法把自己拉起來,因為我們在罪惡的捆綁,在罪惡的苦海中間,在罪惡的滅亡的道路的中間,我們沒有辦法自己救自己,所以聖經告訴我們,剛才的詩班唱詩給我們聽,「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 章 16 節)。上帝愛我,上帝愛你,上帝賜下耶穌基督,祂是從永恆的寶座下來,祂是從永恆的本體下來,祂是永遠不變的主。「耶穌基督,昨日、今日,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希伯來書:13 章 8 節)。主從來不改變,祂是從永遠那裡來的,所以祂的愛也是永遠的。

 

耶穌基督是聖潔的天父那裡賜下來的,所以祂是最聖潔的主。孔子是聖人,孔子自己說,我到七十歲的時候才沒有犯規矩。耶穌基督不是如此,耶穌基督曾經講過偉大的一句道德挑戰的話語,他說「你們中間有誰能指出我有罪呢?」(參:約翰福音:8 章 46 節)這是沒有一個宗教教主敢講的話語,因為祂是完全聖潔的主,絕對聖潔的主,唯一沒有犯罪的人,是上帝派來拯救你我的主,感謝上帝!耶穌是絕對公義的,因為他是從天上公義的神那裡派到世界上的,所以他可以接納最大的罪人,但是他拒絕最小的罪惡,他責備假冒偽善,有地位非常尊貴的宗教領袖,他收納那些被人看不起被社會所丟棄的人,因為他是完全公義的主。感謝上帝!耶穌是絕對良善的主,他的心完全聖潔,完全良善,他從來沒有存任何的惡意,因為他是善的本體來到人間。當他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連最大的強盜他可以赦免他的罪,他可以拯救他的靈魂。這一位救主才是真正人類的盼望!

 

今天晚上我奉主的名對你說,你要回到上帝面前,得回你生命的價值。你說「我怎麼回到上帝面前?」,透過耶穌基督,回到上帝面前。今天晚上我奉主的名對你說,上帝愛你,甚至差祂的獨生子來拯救你,你要到他的面前來,你相信他,你不必滅亡,你可以得到永遠的生命。請問你肯不肯?把你的心交出來,把你的生命交出來。今天晚上你對主說,「主啊,我在這裡,我回到你的面前,我接受你,我願意重建我的生命,求你拯救我,赦免我的靈魂,使我生命的價值重新建立起來。」

你願意嗎?你願意嗎?你不是回答我,你要回答你的主。現在,聽見祂的話,順從祂到祂的面前來。我們低頭禱告!


3.生命價值的重建(第三講)

返回目錄表

https://www.rechk.org/精選專題/生命價值的重建第三講

 

生命價值的重建(第三講)

唐崇榮博士2003佈道會

時間:2003.3.7 晚上7:30

地點:台北中正紀念堂

 

現在我們要開始第三天的講道。我們在第一天、第二天的晚上,與大家思想「人的生命是有價值的」,而人的生命的價值不是人自己可以定的。因為人自己常常忽略了自己價值,就輕看自己的價值,出賣自己的價值,糟蹋自己價值,有許多人浪費了他的生命,到死的時候還沒有覺悟。有的人在臨死之前覺悟自己失去了最好的生命,浪費了最好的機會,但是時間不再挽回過來,就變成永永遠遠懊悔的狀況,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那麼人生命的價值是誰定的呢?人生命價值是創造人的上帝才能定的。因為創造人的上帝知道人被造在怎樣的狀況中間,人生命的本質是什麼?聖經說「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樣式造的。」所以哲學裡面我們說,人應當學習像上帝。人最大的責任,就是追求對神性的認識,效法神性偉大的道德,但這種道德在哪裡表現出來呢?世界的聖人,世界的宗教領袖,都是覺察自己有罪的人,所以他們沒有辦法成為我們最好的榜樣。所以上帝差遣耶穌基督到世界上來,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祂是神親自成為人,在歷史中間把天上神的形像,用地上人肉身的樣式表現出來,感謝上帝!

 

在耶穌基督的生命裡面,你看見神性的表現,你看見神性的榮耀,你看見神性的聖潔,你看見神性的美善,你看見神性的永恆,你看見神性的公義,你看見神性的愛。所以主耶穌說「你們看見我,你們不是看見我,乃是看見那一位差我來的父上帝。你們信我的人不是信我,你們乃是信那差遣我來的父上帝」(參:約翰福音: 12章 44-45 節)。這樣,只有在一個人身上,我們看見神的榮耀彰顯出來,那就是耶穌基督。但是,當耶穌基督把神的形像和榮耀彰顯出來的時候,他不是站在神的生活上表現出來,乃是站在人在地上的生活表現出來。這就成為人類歷史裡面最大最大的啟示,也就是人的生活可以達到怎樣的果效,人可以得到最高的榜樣,就是基督在地上生活的表現。

 

親愛的朋友,親愛的同胞,我們昨天思想了上帝是永恆的,所以上帝把「永恆性」賜給我們。上帝是聖潔的,所以上帝把良心賜給我們。上帝是善的,所以祂把道德功能賜給我們。上帝是公義的,所以祂使我們有了公正判斷的可能。這些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真正的基礎。 如果一個人沒有覺悟到自己有這樣的本性,他就沒有辦法注重聖潔的生活的重要性。今天為什麼有許多骯髒污穢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裡面?因為聖潔的觀念已經從我的思想中間失去了,所以男女之間的愛情充滿了骯髒污穢。夫妻的家庭生活充滿污穢,我們家裡面的床充滿污穢,我們的思想意念充滿骯髒污穢的事情,因為聖潔的觀念離開了,所以我們用不聖潔的錢,不聖潔的感情,不聖潔的行為,不聖潔的心,做了許多使神生氣的事情。

 

因為上帝是聖潔的,所以上帝要我們過一個良心有聖潔的生活。因為上帝是良善的,所以上帝要我們過一個有道德有真理的生活。因為上帝是公義的,祂要我們做一個按照真理,按照上帝的律法而行的生活。 所以今天我們看見社會充滿不義的事情,越不義的人,越容易發橫財。越正義的人越過平淡的生活,這就是世界的敗壞!怪不得今天的世界教育界所教的東西,跟社會所真正實行的東西是背道而馳。母親對孩子講的話,跟社會中間實踐的生活是完全相反。

 

我從小的時候,很奇怪的事情,就是母親說「不要打架,不要打架」,但是所有國家的雕像都是最會打仗的人。母親說「不要說謊,不要說謊」,但是生意場上發財的人都是專講騙話的人,所以社會的事實是活生生的敗壞,教育的理想是非常崇高的美德,理想與現象的脫節,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這是文化一定要解決的事情。但是文化的本身不過是一種理想。所以文化所教導的,文化所嚮往的,是那個沒有達到的失去的良善本性。但是社會的表現的,完全是另外一種的生活,所以中古世紀有一個人叫做馬基維利(Machiavelli, 1469-1527),這個人寫了一本書叫作《王子》,或者叫作《君主論》,這個在原文繙譯成英文叫《The Prince》「皇太子」的意思。那麼政治理論怎麼樣講呢?他說「你要對你的敵人越殘忍,你才會越成功。你不要用寬容的心,用愛心待你的敵人,就是給他機會可以報仇你。所以在政治裡面,如果你要成功,你就要甘願做一個殘忍的人,你要儘量作惡,儘量說謊,你的敵人才會怕你,這樣,你的權柄才會穩固。」這種這樣敗壞的書,竟然成為今天所有政治家喜歡看的書。人家問他說,「你所講的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他怎麼回答呢?他說「我不是告訴你人應當做什麼,我是告訴你人實實在在所做的到底是什麼。」所以這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很黑暗的世界。

 

我們生命有沒有價值?如果我們的生命有價值,是不是用這些殘忍、敗壞、惡劣的手段去達到這個價值呢?或者我們要靠著神的恩典,好好思想我們的人性,靠著神的恩典,回到祂的面前。

親愛的弟兄姐妹,親愛的朋友,親愛的同胞,今天第三個晚上,我要繼續與大家思想神的本性。在祂啟示中間祂告訴我們,祂是一位怎麼樣的神,然後讓這些的啟示,成為我們人生的目標,來啟發我們,來刺激我們,來推動我們,使我們可以重建我們的生命。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主。」所以當祂按照自己形像樣式創造人的時候,祂就把「自主性」放在人的裡面。 人之所以是人,因為人有一個很特殊的自由,這個自由是超過所有的動物,更越超過所有的植物,更超過所有的礦物。所以希臘的哲學家把植物、動物當作人以下非常被動的主動者,又把物質當作絕對絕對的被動者,只有把人當作一個超過物質的主動者。所以斯多亞派的哲學告訴我們,這世界是有兩個層次的東西組成的。第一個層次就是被動的因素,那就是物質的天地萬物。第二就是主動的因素,那就是人的靈魂和道德的運行。所以斯多亞派的哲學,把宇宙分成被動的層次跟主動的層次。那麼人的位置在哪裡呢?人是在主動的層次裡,所以人是唯一可以管理自然的。我們看見我們環境敗壞,我們快快注意環保運動。我們看見空氣汙染了,我們減少汙染的化學成分。我們看見我們的河流骯髒了,我們要管制工廠不要流出那些玷污的東西,這就是表示人要克服自然,人要管理自然,人要主動的去安排大自然的被動性。

 

這主動性從哪裡來呢?那是神創造人的時候賜給人的。而真正真正絕對的主動,只有神自己。而人的主動是被造的主動。人的主動是被動的主動。因為神造我們是按照祂的形像造的。所以神是主,萬有的主,永遠的主,天地的主,生命的主,大自然的主。這樣,人按照上帝的形像樣造的,所以人也有自主性,這樣人才像上帝。

 

那麼人的自主性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控制自然,我們可以管理自然,我們可以保護自然,我們可以行使我們的自由權,我們可以管理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可以計劃自己的前途。這樣,人也是自主的。但是人的自主跟上帝的自主不一樣的。上帝的自主是無限的,人的自主是有限的,上帝的自主是全宇宙的,人的自主是生命跟自己四周圍小小的環境。雖然如此,人的自主性是人之所以是人生命的尊貴的價值。當一個人的人格成功的時候,他懂得怎樣管理自己,他懂得怎樣控制自己,這個人是可信任的,這個人是可以放心的。

 

當我十七歲接受主耶穌基督以後,我每讀聖經,我常常禱告,我克制自己的生活,我絕對不嫖,不飲,不賭,不吹,我做人有原則,有基礎,有方向,有神的道管理我。所以有一天,我的母親把我叫到她面前來。她說「崇榮,我老實告訴你,你三歲就沒有父親,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如今我放心了,因為我看見你能夠自己管理自己,你是一個敬畏上帝的人,所以不再為你掛慮了,因為你心有主,你敬畏上帝,你懂得克制自己的生活,你過一個有規律的生活,你過一個聖潔的生活,所以我如今告訴你,就是你到世界天涯海角,遠遠離開我,我也不掛心了,因為你裡面有上帝的道在你心中。」我聽見這句話,我很受安慰。因為我知道我的母親從小很嚴格的管教我。

 

當我十五、十六歲的時候,我受了共產主義的思想,我接受了進化論的哲學,我接受了無神論的看法,我接受了唯物辯證的理論,所以我沒有信仰,我沒有宗教,我故意不知道什麼叫做道德的價值。等到我十七歲那一年,我回到上帝的面前,我說「上帝啊,你是存在的上帝,那麼你顯明在我的心裡面,你改變我的生活,你解答我的問題,你使我從新得著信仰。如果你解答我所有的問題,我願意到全世界去解答所有青年人的問題。如果你拯救我的靈魂,我願意奉獻傳福音去拯救更多青年人的靈魂。」主答應了我,主了改變了我,主管理了我,主重建了我的生命,所以我把自己奉獻給上帝。我的母親看見我,生命有這麼大的改變,她真知道我已經能夠自己管理自己了。所以這個已經為我守寡十四年的母親,她流著眼淚,放心的把我交給上帝。

 

親愛的朋友,你是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當一個人知道神是主,而他像上帝一樣能夠自主的時候,乃是因為跟神的聖潔,神的公義,神的美善結合。然後他的自由是願意約束在上帝的聖潔,上帝的公義和上帝的良善中間。這樣的人是自由的嗎?是。自由就可以亂來嗎?不。什麼叫做自由?你說「自由就是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個叫作自由。不是的!如果自由是「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那麼「自由」跟「自殺」就差不多一樣。如果自由是「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那麼,「自由」跟「放縱」就差不多一樣。如果自由是「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跟「放蕩不羈」也是一樣的,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自由不是放蕩,自由不是縱慾,自由不是你要怎樣就怎樣。那不是自由,那是野蠻。

 

那麼自由是什麼呢?「自由」是我能約束自己,能夠在公義裡面尋找我的範圍,能夠在聖潔中間尋找我的權柄,能夠在愛裡面實行我的行為,在良善中間做我應當做的事情,這才叫做自由。 所以今天我跟你談到另外一點,上帝是主,所以上帝造人的時候,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樣式造的。人有自主權,但是上帝的自主權和上帝的美善、公義、聖潔是連在一起的。這樣,當我們真正用我們的自由的時候,我們能夠在上帝的聖潔、良善、慈愛、公義的範圍裡面約束自己,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你若不走這條路,你的生命永遠不能真正重建立起來。

 

今天有許多的董事長,看樣子文質彬彬,晚上是衣冠禽獸。今天許多政治家,坐在位上權柄在握,但是私生活像禽獸一樣不如!為什麼呢?他有社會最高的位子,但是沒有人性最高的人格。他有世界最大的權柄,但是他沒有辦法控制心裡面那一匹野馬。人不像人,人不像神,人像牲畜一樣的。

今天有許多的大學生,學問一大堆,但是生活敗壞得不得了!知識很高超,道德很低落,因為他們沒有回到上帝的面前。這些的道理,不是單單我們今天晚上這幾千個人要聽的,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應當洗耳恭聽上帝的話語,因為你是上帝按照祂的形像樣式造的。這是今天談到的第一點。

 

第二樣、上帝是創造者,所以上帝創造人的時候,就把「創造性」放在人的裡面。 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是什麼?動物照著牠本性所需要的,尋找食物,吃飽睡覺,長大就有性的需要,雄雌交配,生子生孫,以後等時間到衰老而死,他們的責任就沒有了。牠們只有機械性的生活,牠像機器一樣的生活,年幼到年長,年長到年老,正像孟子所講的「食色,性也。」除了吃東西,除了需要交配,他們沒有別的工作,沒有別的責任,沒有別的思想,沒有別的作為,為什麼呢?因為動物生命裡面沒有創造性。為什麼動物沒有創造性,人有創造性呢?因為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只有這本聖經把這麼偉大的真理告訴我們。除了這本聖經,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真正價值的基礎在哪裡。

 

感謝上帝!上帝是創造者,所以人有創造性。當你看見這偉大的建築的時候,沒有一個動物可以做得出來。當你看見這麼偉大的燈光,偉大的音響,一個人的聲音可以傳到幾千幾百萬人的耳中,你今天講的道,五十年以後錄音帶還可以講出來。這是人因為有創造性所達到的果效。人是偉大的,因為人有創造性;人有創造性,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樣式創造的。上帝是創造者,所以人有創造性;上帝是原本永恆的創造者,人是被造而有創造性的受造者,所以人是偉大的。 今天給你講的這一篇是「系統神學」的書,這幾百年來沒有人提到的。幾百年來「系統神學」,沒有人從這點提上帝的形像,God is creator. You are created with the ability of creativity. 你有創造性,所以人才是偉大的。因為我們有創造性,所以我們有科學的發現,有工具的利用,有知識的傳達,有藝術的創作。

 

當貝多芬 (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創作第一個交響樂的時候,已經脫離了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跟海頓(Joseph Franz Haydn, 1732-1809) 的影子了。當貝多芬創作第九個交響樂的時候,他已經脫離了自己過去的影子。當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創作《彌賽亞》的時候,他已經脫離了所有巴洛克 (Baroque) 所有的形式。這些就是文化之所以能進步的可能,科學知識之所以能發展的可能,社會之可以進步的可能 ---- 因為人有創造性。

 

當你看見偉大藝術,偉大的音樂,偉大的詩歌,偉大的建築,偉大的靈感產生出作品的時候,你知道這是時代的鏡子,是心靈的光,這是人類偉大的發揮,是創造性所產生的果效。當這些偉大的藝術家、作曲家、美術家、詩人,當他們寫下,作下這些偉大的作品的時候,他們正在運用他們的創造性。

 

當畢卡索 (Pablo Picasso, 1882-1973) 在他的畫布上做畫的時候,他說什麼呢?他正代表上帝,他正表演上帝,他在他的畫布上創造畢卡索的藝術世界。當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這些偉大的作家做畫的時候,他就把創造的心靈表演在他們的畫布上面,表演在宣紙的上面。這就是他們創造性的運用。當人運用上帝創造性的時候,他就顯明他有神的形像樣式,但是很可惜的事情是什麼?「創造性」跟「罪性」連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創造一些不倫不類的東西出來。所以蘇聯一個很偉大的文化學者,索羅金博士 (Pritirim A. Sorokin,1889-1968),他年老的時候在哈佛大學,他被請到美國去,成為「社會學」的主任,他可以儘量開課,不必照著傳統的題目,他自己定題目,自己收學生,自己教他所要教的東西。他教了許多的功課,歸納起來就是「文化動力的變遷」的學問。

這個索羅金的影響很大,有一次我看他的書的時候,他說「你注意這八百年來,人類到底有什麼變化呢?八百年以前,有百分之九十的天才在西方,都在教會的裡面,有六十五的天才,是敬畏上帝的人。到了十八、十九世紀以後,這些天才慢慢離開上帝,所以文化裡面有許多骯髒污穢的東西進來了。在中古世紀的圖畫裡面,你看見人看上帝,人的敬虔,人的聖潔,表現在他們最高最高的心靈。到十九世紀末葉的時候,在漫畫裡面的東西,在油畫裡面的東西,是妓女,是乞丐,是流氓,是許多犯罪的東西,許多與聖善的表現沒有關係的,這是人類的變遷。今天的藝術像什麼?今天的詩歌像什麼?不但在社會中間已經沒有偉大的音樂,在教會裡面把爛的音樂帶來事奉上帝。我感謝上帝!佈道團的佈道會我們都用最偉大的詩歌,可惜今天許多人已經聽不慣這樣的音樂了,因為我們已經被那不好的音樂,麻醉了我們的耳朵和我們的心靈,這是人類的一大憂傷!

 

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已經決定用這樣的真理佈道,不是感情衝動,不是群眾心理,乃是要被造的理性歸回神的真理的道那裡去。所以當你們聽這些道的時候,你的思想開始受激勵,你的心靈開始受激發,你甦醒過來了!你清楚知道我原來是人,這樣最不尊貴的人。所以我們已經決定,在我們的聚會裡面,不是用詩歌感情衝動,不是用煽動性的言語使你感情用事,乃是要你慎思明辨,真正明白,上帝的道何等的偉大,然後從其中產生純正的信仰。感謝上帝!

 

上帝是主,所以祂把自主權的自由放在我們裡面 ,請問,你怎樣用你的自由?上帝是創造者,祂把創造性的功能放在我們裡面 ,使我們成為有創造性的人,請問,你怎樣用你的創造性?我們今天怎樣欣賞創造性的藝術?我們怎樣了解那些偉大的心靈所給我們的貢獻?求主重建我們,求主復興我們。

 

你說「主啊,我的創造性沒有那些藝術家那麼大。」雖然如此,你應當求主把你帶回那偉大的創造的文化裡面。把你帶回創造主所啟示的真理裡面,你才不會偏行己路。不但如此,我們要思想當一個人創造性用到最錯誤的時候,就進到最可怕的罪惡裡面。這個罪惡是什麼呢?就是創造一個假的創造主,然後再自己去拜自己所造的假的創造主。這是神所忌邪所生氣的事情,因為上帝說,「除了我以外沒有別的上帝。因為我是獨一的真神,除我以外沒有別的神,你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你不可跪拜那些偶像。」

 

親愛的弟兄姐妹,這不是「宗教自由」的問題,這是「真不真」的問題。這是「是真神」「不是真神」的問題。真神就是真神,假神不是真神,假神不是神。你不能說「不要緊嘛!我有自由嘛,我要信什麼神都可以。」如果你什麼神都信,那就等於你在路上看見年紀比你大的,什麼人你都叫他是你爸爸一樣。你不能看見兩粒奶比較大的就是你的媽媽。你不能看見年紀比較老的就是你爸爸。真正你的父親只有一位。照樣,上帝是人類唯一的神,上帝是天上,是靈,是創造者,絕對不是普通的人。你不能把人當做上帝,因為人是人,神是神,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所以神有創造性,祂就把創造性放在人的裡面,但是人為自己造了假神,這就得罪了真正獨一的神。

 

什麼叫作人為自己創造假神呢?我們把木頭當做神,我們把石頭當做神,我們把樹木當做神,我們把大山當做神,我們把海洋當做神,我們把人當做神,我們把英雄當做神,這些不是神!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可以不可以把孔子當做神呢?不可以!因為孔子從來沒有說他是神。我可以不可以把關公當做神?不可以!因為關公從來沒有說他是神。我可以不可以把孔明當做神呢?不可以!因為孔明從來沒有說他是神。我可以不可以把毛澤東當做神?不可以!我可以不可以把蔣介石當做神?不可以!我可以不可以把世界上的人當做神?不可以!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說他是神。釋迦牟尼從來沒有說你要拜他,你問釋迦牟 尼,你看他的書,有沒有講「你拜我吧!」沒有這樣的事情!

 

所以宗教不是把人帶進正路,是把人帶到歪路去。你今天聽我講這句話你可以恨我,你甚至可以打死我,但是我從上帝的寶座再次對你說,你心靈的深處,一定要聽這句話聽得清楚!宗教把人帶到錯誤的道路中間 ,為什麼呢?因為許多宗教的教主,從來沒有說他是神,但許多宗教的教士叫人拜他們的教主。你說「耶穌基督還不是一樣嗎?耶穌基督是人,為什麼你拜耶穌基督呢?」耶穌基督說「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因為你們看見我不是看見我,你們是看見差我來的上帝。」「你們信我不是信我,是信那差我來的上帝。」天下人間,只有一位是神差遣到世界上的,所以在他裡面完全沒有罪惡,他的生活完全聖潔,他是獨一,完全不一樣的,他是神道成肉身。

 

有一次我在台北講道,有一個人發一個問題,他說「唐崇榮你知道不知道,凡不拜孔子的人,就不是中國人!你為什麼不拜孔子。」他以為這一句話可以把我嚇倒了,當他把這個問題講出來了以後,我就哈哈大笑!聽眾不知道我為什麼笑?我就開始解答了。這個人說,「凡不拜孔子的就不是中國人!」我看了以後,我感到很好笑,因為根據這個人的理論 ---- 孔子一定不是中國人,因為孔子從來沒有拜孔子。對不對啊?孔子有沒有拜孔子啊?孔子不但沒有拜孔子,孔子也從來沒有叫中國人要拜他。所以當你拜孔子,拜關公,拜釋迦牟尼的時候,你不是在拜上帝,你是「自作多情」,你把人當作神,你是得罪了那真正獨一的上帝。那真神說「除了我以為外沒有別的神。」人是按照神的形像樣式造的,當你「創造上帝」的時候,你只能造一個被造的上帝。因為當你創造神的時候,那個神是你造的,神被造的,「被造的」就不是神。如果被造的是神,你怎麼樣可以造一個被造的神?

 

當人創造一個神的時候,他有創造性,用被造物,去造一個被造神,他自己是被造的,有創造性的被造,用沒有創造性的被造物,去造一個不是創造的被造神,這個在我的神學裡面,叫做 triple creation,triple creature 三重被造,在我的神學裡面,這叫作「三重被造」。什麼意思呢?被造的人,用被造的物,造一個被造的神,大家說,一、二、三「被造的人,用一個被造的物,造一個被造的神。」然後自己跪在被造的神面前說「我的神!我的神!」你看人的創造性墮落到這麼可憐的地步!

你怎麼可以在木頭的面前,照著你的創造性去敬拜受造的神呢?這不是神!被造的人用被造的物造一個被造的神,當你造的時候,你是用被造的創造者,去造一個被造的假創造神。這是文化和宗教最墮落,最墮落的表現!但人類不但沒有覺悟,人還是繼續不斷走這條路。

 

當二十世紀,人類以為自己的文明最高超的時候,人類以為自己科學最發達的時候,人類以為自己的教育最普遍的時候,人的迷信一點不落在第一世紀的情況裡面。你看見了沒有呢?大學教授,所謂的「科學家」,他還是求神拜佛。所謂是基督教總統的李登輝,有時候到廟裡面去,為什麼呢?糊塗了!心靈的深處已經沒有知道神是創造者,創造者不是被造者,被造者不是創造者。被造的神就不是神!真神不是被造者,真神是創造者,求主可憐我們!

 

今天晚上我們願意心靈重建嗎?如果我們願意心靈重建,我們要悔改!我們要求主赦免我們,我們跪在主的面前,對主說「上帝啊,真神上帝啊,你寬容忍耐我許久了,今天你對我講話,你不是騙我,你不是隨便騙我,你乃是誠誠實實告訴我,你對我講了一些我不喜歡聽的話語。但是我感謝你,我聽見了,我從心靈的深處聽明白了。因為你愛我,所以你講這樣嚴厲的話,要我回到你的面前。只有你是真神,我願意到你的面前,求你赦免我的罪,赦免我誤用自由的罪,赦免我放縱情慾的罪,赦免我沒有辦法用你的真理約束自己的罪。雖然我有被造的自主性,我們沒有靠著創造的主,管理我的生活,求主赦免我的罪!

 

主啊,你把創造性給我,我用創造性造了被造的神,我得罪你,我使你傷心,我離開你,我遠遠的違背你,今天晚上,我聽見你的話,我認識你的道,我明白你的心意,我感謝你,我要回到你的面前,因為你是獨一的神。獨一的神是靈,獨一的神不是物質,獨一的神是創造者,獨一的神不是被造者,獨一的神是看不見的,獨一的神不是看得見的,看得見的是物質,物質是被造的,被造的不是神。上帝是創造主,上帝是永恆的靈,上帝是超物質的,上帝是看不見的。創造物質的上帝自己就不是物質,創造看得見的物質的上帝,自己就是看不見的。

 

感謝上帝!造桌子的自己一定不是桌子,寫書的人自己不是一本書,做麥克風的人自己不是麥克風。建造房子的自己不是房子。創造天地的上帝自己不是天地。創造物質的上帝自己不是物質。祂是超物質的,超自然的,超天地的,超時間的,超空間的,超看得見的。祂是靈,這是啟示出來的上帝自己對我們講的話語。感謝上帝!當人把上帝「物質化」以後,當人用看得見的假神代替看不見的真神的時候,神就藉著先知把真理啟示下來,神用嚴厲的話告訴人「你們犯罪了!你們走錯路了!如今回頭吧!」

 

今天許多人所謂有了宗教,有了信仰,他們有敬拜的生活,他們燒香拜神,其實他們的心遠遠離開上帝。你所拜的神是什麼呢?是盼望可以答應你自私野心的神。「神哪,我求你,給我。」我不是求「你」,我是求你「給我」。看起來我在求你,而實在我要你給我,給我什麼?給我平安,給我順利,給我發財,給我健康,給我發達,給我子孫,給我興隆,給我好機運,給我偉大的前途,所以我拜你,我不是要你大,是要你給我大。我要你祝福我,所以我利用你達到我的野心,這個叫做「宗教」。怪不得,我告訴你,許多人拜假神買彩票,買不到,最後不中彩票,他們就把他們的假神摔破了!這是什麼敬拜?這是什麼信徒?這是怎樣的宗教?這是很可憐的墮落!

上帝在天上看見了,今天晚上,祂告訴你「那些不是神,你這樣的信仰不是信仰。今天晚上,你回到上帝的面前。」聖經告訴我們,「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耶穌說「你們跟從我,你就為我受苦,沒有學生高過他的老師,我如果受逼害,你們也要受逼害。」耶穌為我們釘十字架,許多跟隨耶穌的人,相信耶穌的人,他們持守真理,他們信仰真理,他們傳講真理,結果他們一個一個被殺。為什麼?因為他們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不是自私的,真正的信仰是為真理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這樣,當你的身體被殺的時候,你的心靈永遠不會被殺。所以耶穌基督說「那能殺你們身體,不能殺你們靈魂的,不要怕他。」

 

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看見歷史上許多所謂的「英雄」,他們殺人不眨眼,許多的政治家,手上充滿人的血,他們死了以後,人家給他建廟,給他建祠堂,給他建陵墓。但是我告訴你,毛澤東紀念堂全世界只有在北京。蔣介石中正紀念堂,全世界只有在台灣,法國不會建他的。拿破崙 (Napolean Bonaparte, 1769-1821) 只有在巴黎,德國人睬都不睬。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是用他們的權柄建立他們的聲望,所以除了他自己的民族,除了他自己的國家,沒有人會再紀念他。但是耶穌基督,全世界要紀念他。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是為自私傳信仰的,他是捨己,他是把真理傳出來。耶穌基督說「我把真理傳給你們,你們就因此想殺我」(參:約翰福音:8 章 40 節)。但是感謝上帝!耶穌對他的門徒說,「凡為我的緣故而死的人,為我的緣故受逼害的人,為義受逼迫的人,你們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過去的先知都是這樣。你們要思想以後的賞賜在天上是大的!」(參:馬太福音:5 章11-12節)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這些人,他們所信的是真理,他們求的是神的旨意,「願你的國降臨,願意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因為權柄,尊貴,國度,榮耀都是你的,直到永永遠遠」(參:馬太福音:6章10-13節)。

 

親愛的朋友,這一個信仰,就是重建生命的信仰。我們的生命敗壞,我們的道德墮落,我們的社會濫用自由,我們的民主爛了,我們的人權被糟蹋了,我們怎麼回到上帝面前?從頭順服,學習真理,回到真理的上帝面前,聖潔的上帝面前,公義的上帝面前,良善的上帝面前,在神的道裡面,重新建立自己。

 

耶穌基督說,「來跟從我,效法我,學習我的樣式,負我軛,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參:馬太福音:11 章 28 節)。

 

耶穌基督說,「凡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撇下他」(參:約翰福音:6 章 37 節)。

 

耶穌基督說,「若不是父吸引人,沒有人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我連一個也不撇下」(參:約翰福音:6 章 65 節)。

 

耶穌說,「我就是世界的光,凡到我這裡來的,我就給他找到生命的光」(參:約翰福音:8 章12 節)。

 

感謝上帝!那位獨一真神,差遣祂的獨生子,為我們死,為我們復活,把新生命賜給我們,使我們毀壞的生命,破損的生命,可以重新建立起來。

請問,你願意不願意,今天晚上,謙卑,恭敬,嚴肅,真誠,坦白回到上帝面前。你不是回答我,你回答你的主。這些上帝的話,已經對你講了,願主打動你的心,願主吸引我們,使我們回到他面前。你願意嗎?你願意嗎?現在,你回答主,你說「主啊,我願意回到你的面前,現在,我們到父的面前。我們低頭禱告。(轉載自唐崇榮國際佈道團)


4.生命價值的重建(第四講)

返回目錄表

https://www.rechk.org/精選專題/生命價值的重建第四講

 

生命價值的重建(第四講)

唐崇榮博士2003佈道會

時間:2003.3.8 晚上7:30

地點:台北中正紀念堂

 

這四個晚上我們都講同樣的題目,但每天有不同的內容,就是「生命的重建」。我們在這幾天思想到人的生命是有價值的,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樣式造的。上帝創造人,所以上帝才真正知道人的生命的價值到哪裡?所以創造者才真正有資格定價值。那我們被造的人怎麼知道上帝為我們定的價值是什麼呢?所以我們一定要領受上帝的啟示。上帝的啟示在哪裡呢?上帝的啟示就在聖經裡面。上帝在大自然啟示了祂的存在,上帝在人心中啟示祂的存在。大自然的啟示跟內心中間的啟示,這不過是「普遍啟示」 。「普遍啟示」只能告訴我們 ,神是存在的,但是除了「普遍啟示」之外 ,上帝還有特別的啟示,特別啟示不是單單告訴我們神的存在,更告訴我們神的本性,神的計劃,還有神的救恩。所以我們透過普遍啟示,我們知道有一位又真又活的上帝。

 

我們透過普遍啟示,我們知道神是存在的,但是普遍啟示沒有辦法告訴我們,這一位神的本性是怎麼樣,這位神的屬性是怎麼樣,這位神的計劃是怎麼樣,這位神對人的關係是怎麼樣,這位神的救贖是怎麼樣,所以上帝再把特殊啟示賜給我們。

 

「特殊啟示」是什麼呢?就是上帝特別要向人顯明祂永遠計劃的那些啟示。 所以人需要救恩,需要神自己所啟示的救恩,而這一本聖經就是神對人類的特殊啟示。這本聖經跟所有的經典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呢?所有的經典就是人的宗教性所想像出來偉大的道理,但是聖經不是這樣。聖經是神自己對人講的話 ,所以雖然時代繼續不斷變遷,人的世界繼續不斷改變,這一本聖經裡面的一字一劃都不改變。無論是舊約無論是新約,這是神的話都有的特點。「天地都要廢去,上帝的話語永不廢去」(參: 馬太福音:24 章 35 節; 馬可福音:13 章31 節;路加福音:21 章 33 節)。在神永遠的話裡面,我們找到了人生的智慧,我們找到了生命的價值,我們找到了重建的能力,我們找到了神為我們預備的永遠的福份。

 

感謝上帝!我們在這幾天的裡面,思想到神造我們的時候,把祂的形像樣式放在我們裡面。我們昨天特別提到兩件重要的事,神是主,所以祂把自主性放在人生命中間 。人之所以異於所有的禽獸,因為我們有自由,而這個自由是神本性的一個樣子。但是人因為犯罪的緣故,自由就破損了,我們常常用自由犯罪,不是用自由回到上帝的面前。我們用自由過一個靈性自殺的道路。所以我們的自由沒有辦法行善,我們的自由只能做惡,犯罪,離開上帝,所以我們需要回到上帝面前來。

 

昨天我們思想到第二個重要的神的本性,就是神是創造者 。所以上帝就把「創造性」放在人的裡面,這樣,人裡面有被造的創造性。但是因為人離開上帝,所以人就用被造的創造性了一個被造的創造者。人造假神,然後敬拜自己所造的神,這是人對神的悖逆,所犯的最大的罪惡。所以在十條誡裡面第一誡怎麼講呢?上帝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上帝。除了我以外沒有別的神,你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你不可敬拜這些你所的雕刻的偶像,因為這些不是神。」真神是獨一的,真神是永遠的,真神是不改變的,真神是創造者,真神不是被造者。

 

感謝上帝!人所造的神不是神,造人的神才是神,所以真神造人,人造假神,大家說一、二、三、「真神造人,人造假神。」 不但如此,假神像人,真人像神,大家說「假神像人,真人像神。」 不但如此,真神找人,假神人找,大家說「真神找人,假神人找。」 那尋找人的才是真神,人所尋找的是假神;創造人的是真神,人所造的是假神。真的人應當像神,假神像人,而人造的假神,是按照人的形像造的,而人的本身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所以你把這些重要的觀念,真正想清楚以後,你的信仰就重建起來。

 

我們有許多人走錯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方向感。我們有許多人信錯神,因為我們不認識神的啟示。我們有許多人過錯生活,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真正的責任是什麼。我們許多人靈魂失喪,因為我們沒有覺察自己生命的價值。求主憐憫我們!使我們回到祂的面前來。

 

我們昨天思想這兩個重要的方面,神是主,所以把自由放在我們裡面。神是創造者,所以把創造性放在我們裡面。 我們今天應當把創造性,放在創造者的面前,求主引導我們,使我們可以創造一些真正合乎神心意的事情出來。我們應當把我們的自由,放在神的自主的下面,讓我們所選擇的東西,是照著神為我們所預備的事物。

 

今天我們要繼續思想的是神放在我們生命中間,還有宗教性跟文化性。這是人比所有動物更高超最重要的兩個原因。什麼叫作「宗教性」?什麼叫作「文化性」?「宗教性」是比物質科技更高的一個東西,因為宗教性關係永恆,宗教性關係敬拜,宗教性關係信仰。

 

人所以是人,人有對永恆盡責任的這種真實的本性。人之所以是人,因為人有真正過道德生活的功能。人之所以是人,因為人可以敬拜比人更高的價值的本源。所以,這樣,永恆性、道德性跟敬拜性,就是人尊貴的地方,而這就是在宗教本性的裡面的。 因為人有宗教性,所以人不滿意只有今生幾十年的生活,因為人有宗教性,所以人會思想我死了以後我到哪裡去?因為人有宗教性,所以人要面向不朽產生最大的追求。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只有幾十年,為什麼要造一個像「金字塔」這麼大的陵墓呢?人活在世界上只有幾十年,為什麼在西安有幾千幾萬個兵馬俑來陪著秦始皇一同埋葬呢?這些東西是為什麼?一個人幾十年就完了,為什麼要做幾千幾萬個兵馬俑,為什麼要建造偉大的金字塔呢?為什麼人要建造這些不朽的東西呢?因為他心靈的深處知道,人有永遠的靈魂,所以死了不是完了。

 

蔣介石活在世界上的時候,他住的房子小小的,為什麼死了給他建這麼大的「紀念堂」呢?為什麼不要活著的時候給他住這種房子?活的時候住小房間,死的時候已經死了給他建大的紀念堂,為什麼呢?這都是人的矛盾。除非人有永遠的靈魂,否則我們在文化宗教裡面所做的事,都是沒有用的。但是感謝上帝!上帝是永恆的,祂創造人的時候,把永恆性放在我們裡面,所以人就有宗性。「宗教性」尋求永遠的價值;宗教性尋求道德的價值;宗教性尋求敬拜的價值。

 

我們已經講了永恆,我們現在講道德這一方面,什麼叫做「道德」呢?就是我的德性配合於那永遠的道的原則,這才叫作「道德」。我要怎樣生活呢?我要怎樣做人呢?我要怎樣講話呢?我們怎樣對待人呢?我要怎樣選善棄惡呢?這就是「道德」要做的事情。道德的功能、道德的貢獻是永久性的。所以,一個人死了以後,我們可以記念他曾經做過的好事。那些偉大的人,他是可以流芳百世,千千萬萬年,人記念什麼?不是記念他的身體,不是記念他的美貌,不是記念他的形態,乃是記念他所做過的偉大的善行。

 

美國有四十多個總統,有的長得很英俊,像柯林頓 (Bill Clinton)那樣的。有的長得很醜陋,像林肯那樣的。但是我告訴你,美國人絕對不會給柯林頓建一個柯林頓的紀念堂,因為他常常隨便脫褲子,是不懂羞辱的一個總統。所以,這樣的總統,沒有人會給他做紀念堂。美國最難看的總統就是林肯,他臉孔不像人像猩猩一樣。所以有一次有一個政敵,曾經在群眾演講大會的時候講這樣的話,「美國人哪!如果你們要看猩猩,你不需要到動物園,你看林肯就差不多一樣了。」這個總統很難看,但是他是美國總統裡面最偉大最偉大的人!因為他心靈的深處,不是單單注重白種人,不是單單注重有錢人,他也注重窮人,注重奴隸,注重被逼迫的人,注重黑人,注重窮人,他的心有上帝那樣的心腸,所以他很偉大。美國最偉大的紀念堂,就是「林肯紀念堂」,人記念人,不是因為他的美貌;人記念人,不是因為他的健康;人記念人,不是因為他很有錢;人記念人,不是因為他生前房子很大。人記念人,因為他有偉大的行為,偉大的心靈,偉大的道德,偉大的貢獻。所以這是第二方面,人有永恆性,人有道德性。

 

第三方面,人還有敬拜性。「敬拜性」, 是什麼呢?就是對最高的上帝產生價值的尊崇 。 上帝造人的時候把「價值觀」放在我們裡面,所以我們會尊重那些有價值的東西,有價值的人,有價值的事情,有價值的歷史。「價值」是什麼呢?「價值」不是看得見的東西,但是價值是我們的心靈,我們的思想,我們所感受得到的一個價值。所以我們會尊重人,敬佩人,我們會尊敬人,我們會羨慕人。你從羨慕、尊敬、敬佩、敬愛,一直提高上去的時候,到最高最高的時候,不是敬佩,不是敬愛,最高最高是「敬拜」。為什麼呢?因為敬拜的時候,你承認祂的價值高到一個地步,已經把整個人向祂俯伏下來了。所以「敬拜」是對最高價值的降服。這是人的價值功能最偉大的回應!

 

你不會對人敬拜,因為他與你同樣是人。但你不能對神只有「敬愛」,因為祂不是人,祂是神。所以對人「敬愛」,對人「敬佩」,對神不是「敬愛」,對神是「敬拜」。那麼,什麼叫作「敬拜」呢?希伯來文裡面「敬拜」這個字,意思就是「你整個生命向神彎下來」的意思,整個腰向前面彎下來。

 

上帝創造人,我們的腰可以向前彎,不可以向後彎,因為神造人為了要敬拜祂。這是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因為動物不能像我們這樣彎下來,因為動物沒有敬拜生活。沒有動物會禱告,沒有動物會讚美,沒有動物會敬拜。所以上帝用希伯來文告訴我們什麼叫作「敬拜」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向神彎腰下來」。

 

今天有許多的教會學習什麼叫作「敬拜讚美」,但是許多的「敬拜讚美」在這些教會裡面,不過是聚會以前的一個半個鐘頭或者幾十分鐘而已。而聖經告訴我們不是如此,敬拜是一生一世,敬拜是我們認識神以後,我們一生向神彎下腰來。向前,跪下,彎腰,把最高的價值歸給上帝,把最高尊敬顯明在上帝面前,這叫做「敬拜」。

 

而今天許多人受某一種思想影響,在聚會中間向後倒下去,這完全不是聖經的教訓!聖經從來沒有一次敬拜是向後倒的,聖經裡面沒有一次人敬拜上帝,整個臉向後面倒下去的。聖經也沒有一次被聖靈充滿人是向後倒下去。聖經從來沒有講被聖靈充滿人就完全不省人事,所以這些不是聖經的教訓!基督徒應當分清楚,什麼是神所所啟示的,什麼是人所帶來的,什麼是聖靈的工作,什麼不是聖靈的工作。

 

人有永恆性,人有道德性,人有敬拜性。當我們敬拜的時候,我們是對神,我們的道德是對人,我們的永恆使我們今生以後面向上帝的寶座所享受的,這三樣就成為我們的「宗教性」。人之所以是人,人之所以有價值,我們有永恆性,我們有道德性,我們有敬拜性 ,但今天人犯罪以後,這些性情錯在哪裡呢?我們的永恆性失去方向,我們的道德性失去標準,我們的敬拜性失去對象。 我再講一次,永恆性失去方向,道德性失去標準,敬拜性失去對象。大家說,一、二、三「永恆性失去方向,道德性失去標準,敬拜性失去對象。」

 

為什麼說永恆性失去方向 呢?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所以我們許多人以為有了宗教就解決問題了。有的人說「上西天」,那麼你說「西天」在哪裡呢?你說「西天在那邊」,地球一轉變成在那邊了。所以「西天」到底在哪裡?在中國來說,「西天」是中國的西方,但是「西天」是美國的東方,所以我的「西天」是你的「東天」,你的「東天」是他的「南天」,所以到底「西天」在哪裡?我們沒有得到真正的方向。所以有許多人他們禱告的時候,他們要面向一個聖地來禱告,所以他們要畫一個箭頭,跪在那裡,向著那個箭頭的方向去禱告。而箭頭差一點點的時候,馬上變成不同方向,這是很危險的地方。

 

所以親愛的弟兄姐妹,地上沒有一點,可以成為重點的方向,地上沒有一點,可以成為全世界的中心。我們的方向在天上,神在那裡,不是大氣層的第一層天。不是天文學的第二層天。聖經說「天與天上的天,還不夠你居住。」所以那個第三層的天,已經不是物質的天,已經不是宇宙的天,是超過時間空間的那個天,就是神自己的寶座的地方。我們不能指著這個天「在這裡」,「在那裡」,因為神超過一切被造的。只有這一本聖經告訴我們,永恆的方向在哪裡,就是神為我們預備那個,耶穌基督為我們預備要我們去的地方。

 

所以耶穌基督說「我在哪裡,你們也在那裡。」「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在我父家裡有許多的地方,我已經為你們預備了地方,我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要回到這裡來,接你們到我父的家裡面去。」感謝上帝!我們有永恆性的方向。

 

第二樣、這世界人類的道德性已經失去標準 。所以你說「我們要做好人。」誰是好人?怎樣才叫作「好人」?每一個人都看自己好,好像每一個宗教都認為自己的教主是最好的。有真正教主是好的嗎?誰是真正好的呢?在這個宗教認為好的,在別的宗教認為不好。在那個宗教認為善的,別的宗教認為不善。所以善惡的標準已經失去了!有人說「你不結婚比結婚更好。」還有的人說「你結婚可以娶四個老婆就好了。」還有的人說「越多越好!」那個說「你可以娶四個妻子」的人,他一生自己娶了十三個妻子。其中一個是把他自己的姪兒的妻子把她搶過來。所以你說「誰是好人呢?」「誰可以有真正的道德呢?」

 

在全人類歷史中間,只有一位,就是耶穌基督,他說「你們有誰能指證我有罪呢?」這個問題講到現在兩千年,沒有一個人曾經能夠給他答案。因為耶穌基督是唯一真正善的本體,祂是善的本體來到世界,以真正善的生命表現善的生活。所以這個世界沒有真正良善的人。

 

孔子說,「假我五十足以學易」(參:《論語》述而第七)。給我五年、十年學習易經,足可免大過也。所以他知道他可以免去大的錯誤,最小的錯誤他沒有講。「聖人還有三分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是中國的第一聖人,但是他承認自己是一個有罪的人。

 

親愛的朋友,這些最偉大的人,都承認自己是罪人,所以有罪的人不能拯救有罪的人。穆罕默德 (Muhammad, 約 570-632) 離開世界以前,他講的最一句話,就是「你們要禱告,你們要禱告,你們要為我禱告,你不要以為我能拯救你。你們要自己行善,你們要為我禱告,盼望我可以在阿拉面前得到一個好位子。我是不能拯救你們的!你們要自己行善。」

 

親愛的弟兄姐妹,宗教最偉大的領袖,都承認自己不是絕對良善的,所以我們的道德是失去標準了。我今天如果要做好人,我是根據這個人呢?或者根據那個人呢?我是學習這個聖人呢?或者效法那個聖人?約伯記裡面有一句話「諸聖者之中,你轉向哪一位呢?」(參:約伯記: 5 章 1 節)我們要根據哪一個聖人的標準過生活?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標準,沒有絕對的聖人,所以只有耶穌說「你們來跟從我,我要把永生賜給你們」(參:約翰福音: 10 章 28 節)。「因為人子來是叫人得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參:約翰福音: 10 章 10 節)。這樣,宗教是論「善惡」的問題,但是耶穌基督是論「生死」的問題。我們盼望在宗教裡面因為行善我們可以得救。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行善,因為每一個人在神面前都是有缺點的,所以需要的是「救恩」,不是「行善」的問題。

 

如果我從今天開始,我不再犯罪,一直到我死,我完全沒有再犯罪,好不好啊?我問你。從今天開始,我不再犯罪,直到我死,也沒有再犯罪,好不好?我問你好不好?好。從今天開始,我不再犯罪好不好?好。能不能?我問你啊?好不好?好。能不能?不能。你怎麼知道不能?大概你不能我能哦。你說「你也不能!」你怎麼知道你不能,你怎麼知道我不能?因為你說「我們常常立志行善,後來都失敗!」我們小學的時候,都作過一種作文叫作「從今天起」。「從今天起,我不要再打架!」當天下午就打架。賭博的人,「從現在起,我不再賭博!」晚上給人家帶去,再去賭博。「從今天起,從今天起,從今天起....。」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

 

如果從今天起我不犯罪到死,我能夠不再犯罪的話。哇!你說「了不起!你可以從今天起不犯罪,一直保守直到死不犯罪,真厲害!」那麼,請問今天幾號?今天是二00三年三月八號。「從二00三年三月八號開始,我不再犯罪了!直到我死不再犯罪了,我真正做到這一點。」你說你真好。那這樣解決問題了沒有?沒有!因為我多麼好,是從二00三年三月八號開始,但是三月七號呢?三月六號呢?三月五號呢?二00二呢?二00一呢?我從前犯過的罪怎麼解決?你說「將功補過。」這就是宗教「妙想天開」,我們怎麼可以把我們的好處來補償我們的缺點呢?

 

一個殺過人的人,可以不可以對法官說,「從今以後我不殺人,所以你不必把我關在監牢裡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神的審判是公義的,我們除了神自己拯救,我們沒有一個人靠著自己的行為可以蒙稱義。感謝上帝!

 

耶穌不是來教導我們行善而已;耶穌乃是拯救我們的罪,赦免我們的罪,擔當我們的罪,使我們可以得著赦免,得著新的生命。 感謝上帝!這是第二方面,道德性失去標準 。所以耶穌到世界上來,他自己成為我們的標準,使我們看見他,就看見上帝的聖潔;我們看見耶穌,就看見上帝的公義;我們看見耶穌,就看見上帝的慈愛;我們看見耶穌,就看見上帝的良善。只有在基督裡,人類才得到真正道德的標準。

 

第三樣、我們的敬拜失去了對象 。所以我們隨便把不是神的當做神來拜。我們用被造的泥土來做一個假神,我們用被造的石頭代替真神,我們用木頭代替真神,我們把假神代替真神,我們把人代替真神,我們的敬拜失去了真正的對象。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當我們的永恆失去方向,當我們的道德失去標準,當我們的敬拜失對象的時候,神愛世人,甚至把祂的獨生子賜下來,耶穌把我們永恆的方向賜給我們,耶穌把我們道德的標準顯明出來,耶穌把我們帶回敬拜真正的對象那裡。 所以他對我們說「你單單敬拜上帝,你單單事奉祂 ,因為除祂 以外沒有別的上帝。」感謝上帝!

 

我們把宗教性談完了,現在我要談第二個人類最大的本性,那就是「文化性」。「文化性」是什麼呢?今天我們怎樣征服自然,我們怎樣使用自然,我們怎樣保顧自然,然後藉著自然,產生工具,改善生活,使我們可以表達我們的本性,活在價值系統裡面。所以,宗教有宗教的價值系統,文化有文化的價值系統。在文化裡面,我們產生了看得見的服裝,做人應當怎樣有正統的衣服。我們產生了正統的生活,我們有了好的工具,我們知道怎樣應付食、衣、住、行的需要,然後我們看見了那些製造了不能看見的文化的系統。所以我們寫詩歌,我們有雕刻,我們有美術,我們有音樂,我們有許多哲學,這些都是文化系統的另外一方面。文化系統看得見的方面,風俗、習慣、衣冠、房子等等。文化系統看不見的地方就是文藝、詩歌,還有哲學、音樂這些看不見的東西,無論這些看得見,看不見的東西,在整個文化的裡面,都是要保持一個價值的系統。我們人的文化,就是表示人與動物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文化裡面得到心靈某一些的滿足,我們做工,做工,做工氶A我們疲倦的時候,我們到博物館去,我們欣賞偉大的文化,欣賞偉大的文物。我們做工,做工,做工氶A當我們疲倦的時候,我們開收音機聽音樂。音樂為什麼使人心靈滿足呢?因為這是文化性裡面的一部份。

 

當一個國家注重文化的時候,他一定用很多的錢建造文化宮。一個沒有博物館的地方,沒有歌劇院的地方,沒有音樂廳的地方,沒有偉大的人對文物欣賞的地方,就是野蠻的地方。你看見今天無論我們看見經濟多麼困難,人的「文化生活」不能沒有。而「文化生活」還有更深的一層,就是與「宗教性」相交叉的那個部份。那個部份是什麼呢?就是道德生活。道德生活對人類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如果沒有道德,我們就像野獸一樣。我們如果沒有道德,我們就像畜牲一樣,像動物一樣。所以我們過道德的生活,我們過有文化的生活,我們的心就得著滋潤。

 

親愛的青年人,不要單單注意肉體的享受,你更要學習心靈的修養。你不要單單注重衣冠的享受,你更要注重思想的修練。你不要單單得著世界地位的高陞,你要注意重人格的提昇,因為這使你做人就越來越有價值了。

 

那麼,聖經很清楚告訴我們,人被造的時候,有文化性,有宗教性。宗教性跟文化性使人高過萬物,而宗教性使人與神發生關係,文化性使人與人發生關係。所以宗教性與永恆發生關係,文化性與歷史發生關係。我們藉著宗教,我們盼望找到永遠的福樂。我們藉著文化,盼望找到今天生的價值。所以這兩個方向,是一個在外,一個在內的。這兩個方向,就是對神普遍啟示的反應。上帝藉著大自然啟示祂,上帝藉著內心啟示祂,所以人被造,是能夠對神有回應的唯一的活物。從來沒有動物能夠對神有回應的,因為牠們不過只有地上的生命,幾年活著就死了。死了就完了!但是人不是如此,人除了今生幾十年,人還有永遠的靈魂。所以人在今生世界找一些生活,人在永世中間找到真理跟歸宿。這樣,文化給我們有一些心靈的快樂!但是我們真正的滿足不是從文化來的,我們只能從神自己的寶座那裡來。

 

親愛的弟兄姐妹,所以我們需要回到上帝的面前。文化回應神,宗教回應神。文化回應神的時候,回應神的普遍啟示,產生了外在生活的價值系統。宗教回應神,回應神的普遍啟示,產生內在生活的價值系統。

 

我用英文表達一次。Both culture and religion are the reaction response toward God's general revelation. Religion is the ex-internal reaction to God's general revelation, and culture is the external response to God's general revelation.這不是我引用過來,這是我自己歸納了聖經裡面,最重要的話所講出來的定義。這個不是我引用來的,是我自己歸納聖經講出來的。你在書裡面沒有看到這些話語。這樣,人很尊貴,因為人能回應,這句話,在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的哲學怎麼表達出來?康德說,「有兩件事使我越來越感到懼怕。第一件、就是閃著星光的天空,天上的星正在閃光。我越看我越害怕!我從小到老不明白,這是什麼?這到底表達什麼?這天上的星光,每天閃著光,這表示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告訴我。

 

第二樣、使我越來越感到害怕的是什麼? ---- 在我裡面說話的良心。他講這兩句話的時候,是寫在他的《實踐理性批判》的序言裡面。康德說,There are just two things more and more awful to me. The first is starry heaven, the second is speaking conscious. The starry heaven above and the speaking conscious in my breast those two things make me more feel awful and awful. 我越來越感到可怕,因為星光在天上,良心在胸裡,最可使我感到害怕,為什麼呢?因為這都告訴我,「神是存在的!」

 

親愛的弟兄姐妹,你想這世界有真正無神論的人嗎?我實實在在告訴你,沒有真正的無神論。真正的無神論,從來沒有生在世界上,每一個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有神論者。為什麼呢?因為神早就把有神的觀念放在人的裡面。那麼,你說「到底無神論的人是怎麼樣的呢?」這些人是自欺欺人的人,他們自己欺騙自己,他們說「最好沒有上帝!」所以他們看天空的時候,他們故意不去想。他們看內心的時候,故意不去理,不理這些康德所說可怕的事情。無神論是欺騙人的!因為他們內心的深處知道神是存在的。

 

毛澤東是無神論的嗎?不是!因為他最後沒有死以前,兩次承認「我不久要去見上帝了!」他對誰講這句話?他對一個美國最親共的記者,叫作 Edgar Snow,講這句話。

 

當美國跟中國二十多年沒有邦交的時候,只有一個美國人隨時隨地可以進到毛澤東的房間裡面,這個人就是 Edgar Snow. 後來他對人家說,毛澤東死以前,兩次親口對他說,「我不久就要去見上帝了。」所以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無神論者。蘇聯的總理赫魯曉夫 (NikitaKhrushchev, 1894-1971),他到聯合國去的時候,飛機降落在紐約的飛機場上,他從飛機上走下來的時候,一個美國記者跑到前面去,問他說「 Mr. Khrushchev are you a atheist? 赫魯曉夫先生你是無神論者嗎?」他說 Yes, I am a atheist, 是啊,我是無神論者。那個記者說 Who knows, simply because you are a communist party member, so you say I am a atheist. But deep in your heart you believe God's existence. 誰知道你口裡承認沒有上帝,只因為你是共產黨員。誰知道你心裡相信上帝存在?」你知道他怎麼回答嗎?他說「 God know I am a atheist. 上帝知道我是無神論。」

 

親愛的朋友,一個人如果說他是無神論,只因為他怕上帝存在,因為如果上帝存在,祂就要審判人。如果上帝存在,你的罪就要受刑罰。如果上帝存在,你就沒有辦法站立得住。所以「最好沒有上帝!」你還記得你小的時候,你讀書的時候,你偷看的時候,「最好老師不在場。」如果老師在,你不能偷看。所以你「盼望老師不在」,老師不在是最好,無神論的心理就是這樣。

 

但是親愛的朋友,我奉主的名對你說。上帝的存在,不會因為你不信祂,就變成不存在!上帝的存在也不會因為你信祂,就變得更存在,神的存在,絕對不受你信不信祂的影響。上帝的存在,不是因為你證明以後祂才存在。上帝的存在,不會因為你的證明祂就變成不存在。上帝的存在是人證明與不證明神存在的原因,不是結果。上帝的存在,是人信不信神的原因,不是「結果」。因為神存在,所以你相信;因為神存在所以你不相信,因為神存在,你試試看要證明祂,因為神存在你試試反證明祂,但是神的存在是永遠的事實,有一天我們都要站在祂的面前。

 

今天晚上,我奉主的名對你說「不要再欺騙自己了!」今天晚上,讓我們真心悔改!認罪,謙卑回到上帝面前。因為我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上帝的愛要充滿我們,上帝的道要光照我們,上帝的愛要感動我們,上帝的靈要建造我們。今天晚上,你可以靠著耶穌基督,回到天父的面前,因為祂愛你,祂把獨生子賜給你,叫你信祂,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當我十七歲的時候,我曾經是一個無神論者,進化論者,共產思想者,反對上帝的人。我輕看基督徒,我輕看牧師,我輕看聖經,我輕看所有的傳道人,我輕看基督教,我討厭教會。直到有一天,上帝的愛感動我,耶穌基督的靈拯救我,我親自感受到祂尋找我,耶穌為我死,為我釘十字架,要拯救我脫離罪惡。所以那一天,我跪在上帝面前,我說「主啊,如果你是又真又活的上帝,現在改變我,拯救我的靈魂,因為我清楚覺悟我是有罪的人。」我那一天晚上,就把我的生命交給主了。我不知道流了多少的眼淚,我的前面衣服都潮濕了。我說「主啊,赦免我的罪。主啊,拯救我的靈魂,改變我的思想,若是你拯救了我,我願意奉獻自己,到處傳道,領許多人歸向你,解答別人的問題,把別人帶到你的面前。」

 

我十七歲那一年,神感動我,我就這樣改變了。直到今天,四十六年來,我做主的工作,傳主的道,我常常不顧自己的生死,不管自己的生病或健康。不顧自己的利害關係,要勇敢、拼命、犧牲、捨己,把上帝的真理傳在這個世界上。

 

親愛的弟兄姐妹,今天晚上,這樣的福音已經傳到你耳中了,今天主的愛要進到你的心中。請問,你願意不願意,把你的心打開來。向著上帝,說「主啊,你是我永恆的方向,你是我道德的標準,你是我敬拜的對象,你是把宗教文化性放在我裡面,你是又真又活的上帝,我今天回到你面前。求主進到我心中,求主聽我的禱告,求主拯救我的靈魂。你願意嗎?今天晚上,我要為你們禱告,為這樣的人禱告,你把你自己的生命交給主。現在你回答,你不是回答我,你回答愛你的主,創造你的上帝。今天晚上,回到祂的面前。你肯嗎?你肯嗎?你不是回答我,你回答主。無論在前,無論在後面,無論在最遠的地方,你聽見這些話的人,我奉主的名對你說,上帝愛你。今天晚上,你可以到祂面前。我們低頭禱告!(轉載自唐崇榮國際佈道團)


5.生命價值的重建(第五講)

返回目錄表

https://www.rechk.org/精選專題/生命價值的重建第五講

 

生命價值的重建(第五講)

唐崇榮博士2003佈道會

時間:2003.3.9 晚上7:30

地點:台北中正紀念堂

 

我們已經用四天的時間,與大家思想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今天我們要思想一節最重要的基督論的聖經,就是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十四章第六節所講的話,我們一起打開聖經來唸這節聖經。約翰福音第十四章第六節,翻到了我唸一次,以後大家一同唸一遍。約翰福音第十四章第六節,「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大家唸,一、二、三。「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我傳道四十六年,我在台上講道超過兩萬七千多次,每一次我講這節聖經的時候,我感到我不配講,因為這節聖經太偉大了!這節聖經連日本最重要的,日本神道教的神學家都知道耶穌親自講過,但是這句話在瑞士一個德文的哲學家雅斯培 (Karl Jaspers, 1883-1969),他否認耶穌講過這句話,你就看見基督教的世界,已經敗壞到多麼不信。而外邦人的世界尊重耶穌到什麼程度。那一位承認耶穌講這句話的是誰呢?是鈴木大佐,這個哲學家,這個人是禪宗教的大師,他甚至輕看胡適博士,他認為胡適對禪的解釋是不清不楚的。

 

鈴木大佐活到九十多歲才過世,他說「耶穌真正講過這句話。」但是對鈴木大佐來說,耶穌講這句話為什麼呢?表明他已經修身養性到最高最高的地步,他說他自己已經到了那個地步,所以可以講這樣的話。但是他又講一句話,我們如果能修身養性到耶穌那個地步,我們有可能有一天也可以講那個話。所以這樣說來,鈴木大佐一面尊重耶穌,一方面不明白耶穌。因為他認為耶穌是人間修身養性到最高最極度成就的一個人。基督是不是人間宗教界裡面最高最高的一位呢?當然是。因為耶穌基督的境界沒有人曾經達到過。耶穌只是人修身養性最高境界的代表嗎?當然不是!因為他這個程度不是修身養性可以達到的。耶穌基督的境界是神在人間顯現自己的境界。這是基督與世界的人不同的地方。人在罪惡中間找出路,耶穌從聖境降下救罪人。人在被造界中間尋真理,耶穌是創造的真理到世界尋找人。這是基督與所有宗教教主的分別,不是「量」的分別,而是「質」的分別。

 

耶穌基督與所有宗教教主之間,不是因為他的程度比別人高,乃是他本來是從天上來的。我盼望今天每個聽這些話的人,是真正把這重要的真理成為你終生的信仰。

 

在約翰福音裡面清楚記載這個 qualitative difference,是本質的不同。約翰福音第三章告訴我們,從地上來的不是從天上來,天上來的與地上來的是不一樣。從地上來的是出於地,天上來的是出於天。從地上來的講地上的話,從天上來的講天上的話(參:約翰福音:3 章31 節)。這就是祁克果 (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大哲學家所講的,天與地的分別,神與人的分別,時間與永恆之間的分別,感謝上帝!我們受造的人,是在時間、空間的限制中間活著。但是創造時間的上帝,不在時間的限制之下。創造空間的上帝,不在空間的限制之下。神造了時間,神就不是時間。神造了空間,神就不是空間。創造時間、空間的神,是超越時間、空間的神。

 

當你聽見貝多芬偉大的音樂的時候,你說「這個音樂太偉大了,是誰寫的呢?是誰作出來的?」你說「是貝多芬所寫的音樂。」貝多芬寫了音樂,貝多芬就不是音樂,他是造音樂的音樂家,所以他超越音樂,只有他有權柄改他的音樂。只有他有權柄撕破他的音樂,因為這是他造的。所以創造的神有權柄審判被造的世界。創造宇宙的神有權柄毀滅祂所造的宇宙。因為祂是創造者,所以祂有權柄。有權柄維持,有權柄取消它,有權柄毀滅它,有權柄審判它。

 

神造時間,祂是時間的開始,祂是時間的結束。 因為神許可,所以被造的時間開始存在,因為神的時間到了的時候,被造的時間就永遠結束了,那就是我們觀念中間的「世界末日」。神造空間,因為祂的權柄空間被許可存在。當時間結束的時候,空間結束的時候,神照著祂的時候,祂的權柄,使宇宙如同紙一樣的被捲起來。所以聖經說「天地都要廢去」,但是神應許一種人,就是遵行天父的旨意的,他們就永遠長存(參:約翰壹書:2 章 17 節)。誰可以知道這些旨意?誰可以得著這樣的生命呢?誰可以建造這樣的價值呢?那就是那些在神旨意中間願意順服的人。

 

今天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天天看報紙,天天看人講的話,天天聽人傳的事情,報紙充滿著罪惡的事情,失敗的事情,貪污的事情,犯姦淫的事情,敲詐的事情,不誠實的事情。許多最不好最不好的消息,在末世的報紙天天增加。我們所聽的都是邪惡、淫亂敗壞的事情。我們應當每個禮拜有一段時間聽上帝的話,我們應當每一天有一段時間思想上帝的話。人的話不能造就人的生命,只有神的話可以建立我們的靈性。所以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語」(參:馬太福音:4 章 4 節)。上帝的話是什麼?就是永遠的道。約翰壹書第一章第一節告訴我們,「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生命之道,那起初的道。」你看那起初的道,原有的道,生命的道,什麼意思呢?就是那自有永有的,在世界歷史沒有開始以前祂就有了,不因為被造而存有的,因為祂本身自我就是存有的,這是原有的道,永有的道,自有永有的道,是生命的道,這叫作「上帝的道」。如果一個傳道人所傳的是人間的事,不是傳神的道,這個傳道人就不是神忠心的僕人。在教會的講台,應當誠誠實實把神的道傳講出來。如果一個教會人數多得不得了,成千成萬,所信的,所傳的不是神永遠的道,那個教會沒有意義!

 

上帝的道安定在天,直到永遠沒有改變。上帝的道是像大錘一樣的,把一切的錯誤把它打碎(參:耶利米書:23 章 29 節)。上帝的道如同靈奶,供養我們的生命使我們長大成人(彼得前書:2 章 1-2 節)。上帝的道如同路上的光,如同腳前的燈(參:詩篇:119 篇 105節),引導我們每一步生命的路程。上帝的道是潔淨的,如同銀子煉過七次(參:詩篇:12 篇 7 節),是聖潔的,聖潔的道建造生命,聖潔的道啟發智慧,聖潔的道建立人格,聖潔的道使人道德向上。「主啊,你的道是永遠的,是聖潔的道。」耶穌基督說,「父啊,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

 

那,這個「道」是什麼呢?不是單單人與人做人的道,人與人做人的道叫作「人道」。叫作倫理之道,又叫作五常之道,也就是孔子所講的道。孔子把人類的關係分成五個關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還有朋友,這五倫的關係,應當怎樣彼此相待?他把整個人倫的道歸納起來,一共只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下對上要忠,就是忠心的忠。上對下要恕,就是寬恕的恕。所以整個孔子的道,歸納起來只剩下兩個字---- 忠恕之道而已也。

 

君對臣要恕,臣對君要忠。父對子要恕,子對父要忠。夫對妻要恕,妻對夫要忠。兄弟之間是如此,朋友之間是如此,每一個比較年輕的要效忠比較年長的。年長的要愛護年輕的,所以這兩個道,就變成人倫之道,這就是孔子一生所講的道。那麼孔子的學生就講一句話,「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參:《論語》公冶長第五)我們沒有辦法從我們的老師聽到天道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孔子不知道天道的事情,所以他只講人道的事。那天道的事情是什麼呢?人怎麼樣討上帝的喜悅?人犯罪了以後要怎麼辦?人得罪上帝還有救藥嗎?人死了怎麼回到上帝面前?這是中國文化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所以為什麼要到西方求經呢?因為中國的文化沒有天道,中國的文化沒有辦法告訴你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你說怎麼樣可以這樣解釋呢?孔子自己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參:《論語》八佾第三)什麼意思呢?人如果得罪天上的上帝,沒有人可以幫助他禱告了,沒有人可以解決他的問題。所以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是沒有盼望的。這是中國文化最大的缺點。「神啊,你在哪裡,我怎麼知道你是誰?你的心意如何?誰可以指表示給我聽呢?我怎麼過一個討你喜悅的生活呢?」我要正心,我要誠意,但是「正心」到什麼地步才合你的標準呢?聖人都還有過犯,那我儘量做到最好的地步怎麼樣呢?孔子說「吾十而又五而志於學」,十五歲他就立志求學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不逾矩,可隨心所欲。」(參:《論語》為政第二)所以孔子一生學做人,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實實在在要用各樣的辦法,修身養性到最高的境界。但是他自己承認,過了七十歲他才能夠不犯規矩。什麼意思呢?孔子承認到六十九歲半他還會犯規的。

 

所以做人實在太難了,一面做人,一面學做人。孔子學做人學到七十歲才做人做成功了。那麼,他幾歲死呢?他七十二歲就死了。他這麼辛苦學做人,學了七十歲,剛剛會做人,兩年就死掉了。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這是人類文化最嚴肅的問題。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從天上看下來,看有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有沒有行善的人?連一個也沒有。有沒有尋找上帝的?連一個也沒有。有沒有明白真理的?連一個也沒有」(參:詩篇:14 篇 2-3 節)所以天上的神,標準不像我們所定的那麼低,從祂的標準來看,從來沒有一個人達到祂的心意。這樣,我們要怎麼樣過活呢?如果我們活了,有一天死了就完了,那還不太要緊。但是,親愛的朋友,我奉主的名對你說,聖經告訴我們死了不是「完了」。人人都犯了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參:羅馬書:3 章 23 節),人人都有一死,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參:羅馬書:6 章 23 節)。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參:希伯來書:9 章 27 節)。所以死了不是完了,我們有一天都要站在上帝面前,為我們所做的錯事,為我們所犯的罪,為我們所講的不對的話語,每一句都要負責任。

 

耶穌基督說,「人所講的閒話,句句都要供出來」(參:馬太福音:12章 36 節)。當你嚴肅思想聖經的時候,你會恐懼戰兢!因為神是公義的神,神是聖潔的神,神是審判的神。我們不能隨便犯罪而不負責任,只因為我們說「未知生,焉知死」,我們自己安慰自己說「死了就完了,因為人死如燈滅。」我告訴你不是的!聖經告訴我們,「死後且有審判。」今天我們不是求神拜佛為得平安,因為聖經耶和華如此說,「罪人必不得平安!」(參:以賽亞書:57 章 21 節)除非你悔改,認罪,重生,得救,得著新的生命,上帝赦免你的罪,你才真正得著平安。

 

那你說「我要怎樣才能真正得著赦罪呢?」我儘量做人,知道人與人的關係,盡人道的真理來行。但是連孔子都不知天道,我怎麼知天道呢?為這個緣故,神愛世人,把耶穌基督賜下來。那耶穌基督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耶穌與所有所有人間最偉大的人所有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耶穌與所有所有教主不同的地方 ---- 祂是神永恆中間所定的人類唯一的救主。

 

當亞當第一次犯罪以後,接受了蛇的引誘,吃了神所吩咐不可吃的果子,上帝把亞當叫出來,祂對他說「女人的後裔與蛇的後裔要彼此為敵,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蛇要傷女人後裔的腳跟」(參:創世記:3 章 15 節)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有一個屬靈的爭戰,隱藏在歷史中間。這就是神與撒但中間必須有一個爭戰,上帝要替人類報仇。人受魔鬼的誘惑,人受撒但的試探。當然,當你受引誘私慾牽引你自己犯罪的時候,你一定要受審判,你不能只怪責魔鬼,因為試探我所以我犯罪,好像說,如果沒有魔鬼試探你就不會犯罪,這個觀念對不對呢?這個觀念不對,因為如果你犯罪是因為有魔鬼試探,所以你可以把所有的責任推到魔鬼身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魔鬼犯罪一定有魔鬼的魔鬼試探魔鬼,對不對?那麼,這樣,魔鬼也不必受審判了。應當試探魔鬼的那個魔鬼的魔鬼受審判,那麼魔鬼的魔鬼如果犯罪,一定有魔鬼的魔鬼的魔鬼試探牠。那這樣,魔鬼的魔鬼也不必要受審判,責任是在魔鬼的魔鬼的魔鬼。那,魔鬼的魔鬼的魔鬼怎麼會犯罪呢?一定有魔鬼的魔鬼的魔鬼的魔鬼,所以這樣永遠推不完。所以聖經怎麼解答這個問題?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第八章四十四節說,「你們的父是魔鬼,牠是說謊的,也是一切說謊之人的父。牠犯罪是出於牠自己。」

 

所以這樣,不應當把責任推在試探者的身上,犯罪的人責任是在自己。所以魔鬼試探你,你自己與牠合作,你自己接受試探,你就應當受審判。這樣,聖經清楚提到罪的源頭在哪裡?罪的源頭不可推卸到試探者的責任,乃是在於你自己。 雅各書第一章就提到了所有的宗教從來沒有解決的問題。人犯罪是受試探,但人犯罪是受自己的私慾所牽引。你自己的私慾,己跟外來的試探合作了,所以私慾長成,懷胎以後,就生出罪來。罪長成就生出死來,所以私慾是罪的基礎,罪是死的基礎,聖經清楚告訴我們,「己」若不除去,「己」若不捨棄,沒有捨棄你的己,你的罪不能得赦免。但耶穌基督清楚告訴我們,撒但犯罪,是出於牠自己,人犯罪,是出於私慾受牽引跟牠合作。耶穌就講了一句所有宗教沒有講的話語,「你若不捨己,你就不能跟從我。」

 

今天有很多人以為「捨己」就是放下職業做傳道,叫做「捨己」。今天有很多人以為放下一切的金錢為主犧牲就叫作「捨己」。這個解釋有對的地方,但是,這個解釋還是很表面,很膚淺的事情。很皮毛,很膚淺。真正的意義,我們的己,我們的私慾,堅持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我們就做了神的仇敵。所以耶穌說你要捨己。

 

當我八歲的時候,我讀這節聖經我不懂,我就問我的老師。我的老師說「我也不懂。」所以我心裡想「老師不懂,我哪裡會懂。」後來我問了很多的傳道人,他們都解得不清不楚。到最後,我把全本聖經從頭到尾總原則的研究,我才真正明白「捨己」是什麼?就是把你的己歸回神的己,以神的旨意為你的心意,以神的道路為你的道路,以神的意念為你的意念,這叫做「捨己」。

 

「捨己」不是丟掉自己,捨己不是放棄自己,捨己是把自己的主權交在神的主權裡面,然後在神裡面找到你真正的自己。你說有這樣的例子嗎?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他說「父啊,若是可能,求你叫這個杯離開我,但是不是照我的意思,乃是照你的意思」(參:馬太福音:26 章 39 節;馬可福音:14 章 36 節;路加福音:22章 42 節)。所以耶穌基督把自己的意思,歸到神的意思裡面,他就做了捨己的最好榜樣。這樣,跟隨主的人,要跟隨主的什麼?就是跟隨主的捨己,跟隨主的榜樣。感謝上帝!這樣,罪的產生我們又解決了。這樣,我們看見耶穌基督到世界上來,就把天道賜下來,我們在宗教裡面找不到的,我們在哲學裡面不能明白的,我們在神的話裡面得到答案了。

 

今天我們在世界上找不到真道,所以上帝賜下耶穌基督。耶穌基督是誰呢?祂就是那原有的道,祂是從起初的道,那生命的道,從永遠到永遠的道,來到人間。這樣,孔子所不能解釋的,耶穌基督活出來了。孔子所要明白的,耶穌基督表現出來了。孔子尋找道,尋道心切,謙卑追求。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為什麼呢?因為道太重要了。那麼,道是什麼?「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大學》第一章)道是人不可片刻離開的。正像你兩天不吃飯不會死,你一天不喝水不會死,但是你兩分鐘不呼吸你就會死,你半刻不呼吸你就會死。所以道與人之間的關係,像生命與我們呼吸之間的關係一樣的。上帝的話說,你不能離開我,因為離開我你就不能做什麼。這一句話記載在約翰福音第十五章第五節,耶穌基督說「你們離開我你就不能做什麼。」這跟孔子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靠道「靈性」活著,我們靠食物,我們「身體」活著。人活著不是單單靠麵包,人活著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語。神所講的話,叫作「道」,上帝的道,而這個「道」到底是不是語言而已呢?不是的。聖經說是「生命的道」。這樣,上帝的道對人的生命產生真正滋潤,真正供應,真正使我們成長,真正使我們進到更豐盛地步的力量。 為什麼?因為上帝的道自己是有生命的。這樣,在人類歷史中間,只有這本聖經把「話」跟「生命」連在一起了。因為神的道就是生命的道。耶穌基督在世界上傳講祂的道的時候,祂就把這個本質提出來了。

 

那麼,耶穌在哪裡講這句話呢?在約翰福音第六章六十三節,耶穌那一節聖經怎麼樣講呢?他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他說肉體沒有益處,不是說我們的身體沒有益處,而是說身體沒有辦法使你活著,因為生命不是在肉身中而已。使人活著的是靈,不是肉體,肉體是沒有益處的,肉體不能使人活著。所以,接下去,他說「我對你們說話,我講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這是孔子不能講的,蘇格拉底 (Socrates, 469-399 BC) 不能講的,墨子不能講的,孟子不能講的,穆罕默德(Muhammad,約 570-632)不能講的,是所有的宗教家不能講的。耶穌說,「叫人活著的是靈,肉體是沒有益處的,我對你們所講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耶穌就是生命的道,耶穌的道裡面有生命,這樣,我們要很謹慎的把神的話傳講出來。我們要很謹慎的把神的話思考進去。我們要把神的話如同生命一樣吞下去。那麼神的道在我們裡面,就成為我們的生命,這是不同的事情。感謝上帝!

 

有多少的佈道家,他真正明白這個真理,所以他講完道以後,人就得救,人就重生,因為道裡面有生命。耶穌說「我對你們講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感謝上帝!從來沒有人可以講這樣的話,除了耶穌基督以外,因為祂就是上帝的道。當上帝的道到世界上來的時候,聖經說「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請你注意這句話,「道成肉身」這是在約翰福音第一章十四節的一句話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當我看見這句話的時候,我眼淚要流出來了,因為神的恩典,神的真理,真正活在人間。我們今天不是尋東尋西,找哲學,找文化,盼望裡面找到生命的價值。我們到耶穌基督面前,神一切的智慧,都豐豐富富的,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耶穌的裡面。感謝上帝!

 

當你深思基督的時候,你注目看他的時候,你就看見神的榮耀在他的生命中間,你看見神的生命在他的裡面,是跟世界的人絕對不一樣的。你看世界上的人,起先很有盼望,你對他寄予無限的盼望,等你看他老的時候,一個一個不像樣。毛澤東要成為中國人的盼望,後來把中國弄成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人使我失望,蔣介石使我失望,李登輝使我失望,蘇哈托使印尼人失望,世界的人一定給人失望,但是沒有一個人仰望耶穌你會失望,因為耶穌是道成肉身,在他的生命中間沒有罪惡,沒有瑕疵,沒有自己的自私,沒有為自己,沒有對別人陰險,陷害,不誠實。唯一使世界充滿盼望的,就是耶穌基督。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感謝上帝!我常常講到耶穌的時候,怨嘆我的口才不夠,我盼望把我心裡面所明白的,一直講永遠講不完,因為耶穌基督太偉大了,他把神的豐盛顯明出來。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

 

你說「道成肉身」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道成肉身」跟其他的宗教家有什麼不同?請你注意聽下面的話語。所有的宗教家,都是人在肉身中間尋道,為什麼尋找道呢?因為他自己沒有道,所以他尋找道。我尋道,我尋找真理,我渴慕真理,我需要真理,這就表示我不是真理,我需要真理,我沒有真理。我一方面不是真理而需要真理,我需要真理,我自己沒有真理,我就尋找真理。這個叫做「肉身尋道」。但是基督教的真理,在這一句話裡隱藏了奧秘,不是耶穌「肉身尋道」,耶穌是「道成肉身」。這樣,不是人走人生道路走了一半,發現「我需要真理」,所以我要去找。釋迦牟尼人生道路走了一半,他走出來了,離開王宮,丟掉皇太子的位子,他要出去尋找真理。這是人,為什麼?因為他發現真理是可以找到的,他以為真理可以在他生命中間找到,所以他尋找真理,這叫作「肉身尋道」。但是耶穌基督不是如此,耶穌基督與釋迦牟尼不一樣,耶穌基督與錫克教的納拿克(Guru Nanak, 1469-1539) 不一樣,Guru Nanak 為了尋找道,他從印度的 pagane 走路走走走氶A走幾個月到阿拉伯。他要明白什麼叫做獨一的真神, 當他到了世界最大的麥加 (Mecca) 的回教堂的時候,他知道印度教是多神的,他知道回教是獨神的,他到了那裡,他不知道今天要睡在哪裡,所以太陽下山了,天氣寒冷,他就捲著自己的衣服,就在那個大回教堂的門口就在那裡睡覺。睡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個回教士來了,踢他的屁股,「起來!你怎麼敢在這裡睡,把你的屁股朝向上帝呢?」當他聽見這句話以後,他回答一句話變成世界名言,這個年輕人,尋找道,離開印度跑到阿拉伯,睡在路邊,屁股朝著清真寺。「你為什麼把你的屁股朝向上帝呢?」他站起來,對那些老的人說,「請告訴我,有哪一個方向是沒有上帝的,好讓我可以把我的屁股面向那個方向。」他講這句話以後,到現在沒有人能夠回答,因為神是無所不在的。竟然那些領袖連這個都不懂。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這些宗教的偉人,他們之所以偉大,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有真理,所以他們要尋找真理,他知道他們需要真理。所以他們長途跋涉,翻山越嶺,不辭勞苦,今天一點風你就不來了,一點雨你就回到家裡,你就躲在床上,我們真不像樣!我曾經在佈道會裡面,大雨把我淋到像落湯雞一樣的,我繼續講,那一天神的能力特別大。

 

親愛的弟兄姐妹,你真的尋找道嗎?你真的尋找真理嗎?你這一生是順便聽聽道理,因為父母信主我跟著信,因為女朋友信耶穌我跟她做禮拜。你真尋找真理嗎?這些宗教的教主,他們很偉大,因為他們尋找真理。但是我告訴你,不夠,因為當人尋找真理的時候,是證明人承認自己不是真理。因為你不是真理,所以你尋找真理,因為你不是真理,所以你需要真理。當你尋找真理的時候,表示你深知你需要真理。所以人在肉身尋道,但是聖經說不是如此,是道成肉身。是什麼意思呢?上帝的真理到地上來做人。不是人被造的生命尋找哪裡的真理,真理啊你在哪裡?上帝啊,你在哪裡?有許多人常常對我說他在找上帝,我搖搖頭說「你講錯了!你真的會找上帝嗎?到底是你不見了,還是上帝不見了?」如果我的鋼筆不見了是我找鋼筆,不是鋼筆找我。是不是上帝不見了你去找祂呢?是你不見了。如果你不見了,是上帝找你不是你找上帝。如果上帝找你,是祂的主權,不是你的主權。

 

許多人以為「我找到上帝了,我現在把我所找到的教導你,所以宗教就產生了,我告訴你神比人更大!一個父親看見孩子不見的時候,孩子不見了,他一定去找這個孩子,他的權柄,他的智慧大過孩子,他不讓孩子找來找去找不到他很高興。他尋找人,所以聖經的教訓不是「人找上帝」,是「上帝尋找人」。聖經的教訓,不是肉身尋求道,是道成肉身。感謝上帝!

 

在人類歷史中間,有一個肉身,有一個人,是真理來到人的中間。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告訴我們,「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今天晚上我奉主的名對你說,你一生一世繼續思想耶穌和他講的話,你就得著最高的智慧,因為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講話。從來沒有講過的話像他這樣的內容,從來沒有任何話的內容有祂的能力。耶穌基督是上帝的道成了肉身,上帝的道是生命的道,耶穌以他的生命跟他講的道顯明上帝在人間。感謝上帝!耶穌基督所生活的,耶穌基督講的,是完完全全一致的,為什麼?因為他就是那生命,所以他的生活表現出來。因為他就是那個道,所以他講出來,他講出他所行的,他行出他所講的,這是能力的根據,這是能力的秘訣。

 

今天教會如果沒有能力,因為講的是一套,行的是另外一套,今天如果傳道人不像樣,今天能講不能行,因為講的跟行的在一起的人,是神所最尊貴,最喜愛的。誰能這樣呢?耶穌基督是絕對生命的道,他是生命的本體,他是道的本體,道成了肉身,把神的生命活出來,把神的道也講出來。後來保羅就效法耶穌基督,保羅對門徒說「你們要效法我,如同我效法基督。」所以保羅活出他所傳的基督,保羅也傳出他所活的基督。所以保羅的生命跟他的生活在一起,因為他是人,所以他曾經走錯路,耶穌把他找回來。耶穌是神,到世界做人,把所有迷途的羊帶回來。感謝上帝!

 

當我把這些全部講完了,現在我要你注意耶穌所講的十四章第六節,因為這是生命的道用他的生命把道講出來的。耶穌說:「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我就是生命。」從來沒有人可以這麼講,「我就是道路。」人只能說「我指你一條路,我告訴你一條路,從來沒有人可以說我就是道路。第二句,「我就是真理。」從來沒有人可以這樣講。人只能說「我愛真理」,「我渴慕真理」,「我尋找真理」,「我傳講真理」,「我介紹真理」,「我解釋真理」,「我高舉真理」,「我擁護真理。」請問,歷史上,有誰講過「我就是真理」。誰?請你告訴我誰?東方的思想家嗎?印度的哲學家嗎?巴比倫的天象家嗎?埃及的建築師嗎?希臘的哲學家嗎?沒有!從來沒有人講過這樣的話。從來人不可能講這樣的話,從來沒有人敢講這樣的話,從來沒有人可以講這樣的話,從來沒有人講過這樣的話,除了耶穌基督以外,「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你聽明白了嗎?我最怕的是我講道講到舌頭爛掉,聽眾還不明白。你明白嗎?

 

今天最後一個晚上,我願意聖靈清楚光照你的心,你明白這是何等偉大的話語,只有耶穌講過,我就是真理。為什麼?因為祂本來就是道成肉身,所以他可以這麼講。

 

第三句,耶穌說「我就是生命」,「我就是生命」。你只能說「我還有命。」「感謝上帝留我一條命」。你說別人「好在你這一條狗命,你還在,你還有一條命。」我只能說「我有命」,「我的命還在」。沒有人可以說「我就是生命。你配合約翰福音第十一章的時候,你看見耶穌基督不但這麼講,而且他把另外一節更重要的講出來。I am the life, I am the resurrection 我是生命,我是復活,這中文繙譯「生命在我,復活也在我。」這兩句不夠完美,原來的意思是什麼? I am the life. 我就是那個生命。I am the resurrection我就是那個復活。當英文加上 the 的時候,I am the, I am the life, I am the resurrection 這是很嚴重的話語。

 

當中古時代,大家最尊重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384-322 BC) 的時候,他們尊重他到一個地步,每次提他的時候不提名,他們只有說the philosopher said,「那哲學家講」,單單講 the philosopher,單單 the 跟 Philosopher 連起來,人家就知道,沒有超過亞里斯多德的。這樣,亞里斯多德死了一千五百年以後,忽然間搖身一變,變成哲學界的王子,人所最尊貴的人。所以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巴黎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海德堡大學、布拉格 (Prague) 大學、帕都亞 (Padua) 大學、波隆那 (Bologna) 大學、羅馬大學,這些大學,凡是沒有讀亞里斯多德的,就是一個不是高等的知識份子,所以他們尊重他到一個地步,就說 the philosopher. 現在我告訴你, 耶穌基督說 I am the life. I am the resurrection.我就是那生命的本體。

 

所以使徒行傳三章十五節就把這個奧秘講出來了,「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上帝卻叫他從死裡復活了。」我第一次讀那一節我嚇了一跳,我不明白,什麼叫作「生命的主」?你說「螞蟻有生命」、「這棵樹有生命」、「這隻牛有生命」,這個是「生命」、「生命」、「生命」....,但這些所有的生命,源頭哪裡來呢?所有的生命,誰主宰它?那個主宰、源頭、創造萬有、維持、保護所有生命的那一位,就是生命的主。「你們殺了生命的主,上帝叫他活過來。」耶穌在沒有死以前,他講了這一句話, I am the life. I am the resurrection. 耶穌基督可以從死裡復活,今天宗教的教主都死了,都在墳墓裡面,都成了骨灰,並且已經散在各地了。

 

親愛的弟兄姐妹,耶穌基督沒有留下一顆牙齒給人拜,耶穌沒有留一個指頭給人拜,耶穌基督沒有留下一個骨頭給人拜,因為他的墳墓是空的!他從死裡復活了。人類啊,你不應當自殺,不應當失望,不應當消沉,不應當依靠人,因為你是有盼望的,你有一個生命的主---- 耶穌基督,他在世界上的時候,他親自說「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回到父那裡去。」這是生命的主,生命的道成肉身對我們講的話。

 

今天晚上我奉主的名對你說,這一位主已經來了,這一位主已經到世界上,這一位主已經為你成全了救恩,人不認識他,人痛恨他,因為他講直話,他講真話,因為他講實在的話,把人的罪顯明出來,所以人討厭他,人恨他,人拒絕。我唐崇榮這四十六年,我親身經歷什麼叫做講真正的話人不喜歡。但是我在面前我已經立了約,上帝啊,我既然奉獻做你的僕人,我要一生一世誠誠實實講你的話,實實在在對每一個人,無論對同工,對我的學生,對政府,對總統,對乞丐,對工人,我是一樣的。對教會的牧師,對基督徒,對沒有信主的人我要一樣,實實在在做人,我不要用詭詐待人,我不用假話的手段,我不要陰險的陷害,我要誠誠實實做上帝的工,唉呀,我發現不容易,因為你不討好人,人不喜歡你。你講誠實話,人不喜歡你,人恨你。教會有毛病的時候,還盼望你稱讚他,教會有缺點的時候,盼望你講好話,我不能這麼做,我只能說這個錯的,這個教義錯了,那個教義錯了,這個是不對的。所以很多教會不支持我,但我一點不稀罕,因為神是我的幫助,我明白耶穌基督講的話,我把真理告訴你們,你們就因此想要殺我。

 

耶穌被釘十字架,為什麼?偷東西嗎?殺人嗎?放火嗎?說謊話嗎?詭詐嗎?犯姦淫嗎?沒有!他是絕對聖潔,絕對誠實,絕對真理的生命。但是人不能接受,人不能接納他,他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因為自己的行為是惡的,倒不接待他。但是聖經說,「凡行真理的就來就他,所以耶穌被殺,被釘,為我們死了」,但是感謝上帝!因為他是生命的主,所以他說,「我是生命,我是復活。」耶穌解決了人類不能解決的問題。罪的問題,黑暗的問題,死亡問題,以神為仇敵的問題,耶穌的死與復活的裡面完完全全解決了。聖經告訴我們,「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因為除他以外,沒有拯救,除了耶穌以外,沒有救主」,只有教主。除了耶穌以外,沒有救恩,只有宗教教導。除了耶穌以外,沒有真正神的生命,只有修身養性的生活。

 

今天晚上,我奉主的名對你說,上帝愛你,把耶穌賜下給你,是道成肉身,住在我們的中間,他就是道路,他就是真理,他就是生命。他是從死而復活的生命,顯明他的生命是得勝死亡的生命。你懼怕死亡嗎?你嚮往通天的道路嗎?你說「主啊,我願意回到你的面前,但我怎麼回來?」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說「主啊,今天晚上,我聽明白了,我怎樣重建我的生命,我怎麼樣重建我的價值,我要藉著基督,回到上帝面前。」請問你肯嗎?你肯嗎?接受基督,藉著他回到父,你站出來對主說「主啊,我在這裡。」你願意嗎?我們低頭禱告。(轉載自唐崇榮國際佈道團)


6. Socrates

返回目錄表

 

Viewed by many as the founding figure of Western philosophy, Socrates (469-399 B.C.) is at once the most exemplary and the strangest of the Greek philosophers. He grew up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Pericles’ Athens, served with distinction as a soldier, but became best known as a questioner of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His style of teaching—immortalized as the Socratic method—involved not conveying knowledge, but rather asking question after clarifying question until his students arrived at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Socrates wrote nothing himself, so all that is known about him is filtered through the writings of a few contemporaries and followers, most notably his student Plato. Socrates was accused of corrupting the youth of Athens and sentenced to death. Choosing not to flee, he spent his final days in the company of his friends before drinking the executioner’s cup of poisonous hemlock.

 

Socrates: Early Years

Socrates was born and lived nearly his entire life in Athens. His father Sophroniscus was a stonemason and his mother, Phaenarete, was a midwife. As a youth, he showed an appetite for learning. Plato describes him eagerly acquiring the writings of the leading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 Anaxagoras and says he was taught rhetoric by Aspasia, the talented mistress of the great Athenian leader Pericles.

 

Did you know? Although he never outright rejected the standard Athenian view of religion, Socrates' beliefs were nonconformist. He often referred to God rather than the gods, and reported being guided by an inner divine voice.

His family apparently had the moderate wealth required to launch Socrates’ career as a hoplite (foot soldier). As an infantryman, Socrates showed great physical endurance and courage, rescuing the future Athenian leader Alcibiades during the siege of Potidaea in 432 B.C. 

 

Through the 420s, Socrates was deployed for several battles in the Peloponnesian War, but also spent enough time in Athens to become known and beloved by the city’s youth. In 423 he was introduced to the broader public as a caricature in Aristophanes’ play “Clouds,” which depicted him as an unkempt buffoon whose philosophy amounted to teaching rhetorical tricks for getting out of debt.

 

Philosophy of Socrates

Although many of Aristophanes’ criticisms seem unfair, Socrates cut a strange figure in Athens, going about barefoot, long-haired and unwashed in a society with incredibly refined standards of beauty. It didn’t help that he was by all accounts physically ugly, with an upturned nose and bulging eyes. 

 

Despite his intellect and connections, he rejected the sort of fame and power that Athenians were expected to strive for. His lifestyle—and eventually his death—embodied his spirit of questioning every assumption about virtue, wisdom and the good life.

 

Two of his younger students, the historian Xenophon and the philosopher Plato, recorded the most significant accounts of Socrates’ life and philosophy. For both, the Socrates that appears bears the mark of the writer. Thus, Xenophon’s Socrates is more straightforward, willing to offer advice rather than simply asking more questions. In Plato’s later works, Socrates speaks with what seem to be largely Plato’s ideas. 

 

In the earliest of Plato’s “Dialogues”—considered by historians to be the most accurate portrayal—Socrates rarely reveals any opinions of his own as he brilliantly helps his interlocutors dissect their thoughts and motives in Socratic dialogue, a form of literature in which two or more characters (in this case, one of them Socrates) discuss mor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Scroll to Continue

 

One of the greatest paradoxes that Socrates helped his students explore was whether weakness of will—doing wrong when you genuinely knew what was right—ever truly existed. He seemed to think otherwise: people only did wrong when at the moment the perceived benefits seemed to outweigh the costs.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ethics is a matter of mastering what he called “the art of measurement,” correcting the distortions that skew one’s analyses of benefit and cost.

 

Socrates was also deeply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the limits of human knowledge. When he was told that the Oracle at Delphi had declared that he was the wisest man in Athens, Socrates balked until he realized that, although he knew nothing, he was (unlike his fellow citizens) keenly aware of his own ignorance.

 

Trial and Death of Socrates

Socrates avoided political involvement where he could and counted friends on all sides of the fierce power struggles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In 406 B.C. his name was drawn to serve in Athens’ assembly, or ekklesia, one of the three branches of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known as demokratia. 

Socrates became the lone opponent of an illegal proposal to try a group of Athens’ top generals for failing to recover their dead from a battle against Sparta (the generals were executed once Socrates’ assembly service ended). Three years later, when a tyrannical Athenian government ordered Socrat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rrest and execution of Leon of Salamis, he refused—an act of civil disobedience that Martin Luther King Jr. would cite in his “Letter from a Birmingham Jail.”

 

The tyrants were forced from power before they could punish Socrates, but in 399 he was indicted for failing to honor the Athenian gods and for corrupting the young. Although some historians suggest that there may have been political machinations behind the trial, he was condemned on the basis of his thought and teaching. In his “The Apology of Socrates,” Plato recounts him mounting a spirited defense of his virtue before the jury but calmly accepting their verdict. It was in court that Socrates allegedly uttered the now-famous phrase,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His execution was delayed for 30 days due to a religious festival, during which the philosopher’s distraught friends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convince him to escape from Athens. On his last day, Plato says, he “appeared both happy in manner and words as he died nobly and without fear.” He drank the cup of brewed hemlock his executioner handed him, walked around until his legs grew numb and then lay down, surrounded by his friends, and waited for the poison to reach his heart

 

The Socratic Legacy

Socrates is unique among the great philosophers in that he is portrayed and remembered as a quasi-saint or religious figure. Indeed, nearly every school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philosophy, from the Skeptics to the Stoics to the Cynics, desired to claim him as one of their own (only the Epicurians dismissed him, calling him “the Athenian buffoon”). 

 

Since all that is known of his philosophy is based on the writing of others, the Socratic problem, or Socratic question–reconstructing the philosopher’s beliefs in full and exploring any contradictions in second-hand accounts of them–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facing scholars today.

 

Socrates and his followers expanded the purpose of philosophy from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outside world to trying to tease apart one’s inner values. His passion for definitions and hair-splitting questions inspired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logic and systematic ethics from the time of Aristotle through the Renaissance and into the modern era. 

 

Moreover, Socrates’ life became an exemplar of the difficul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and if necessary dying) according to one’s well-examined beliefs. In his 1791 autobiography Benjamin Franklin reduced this notion to a single line: “Humility: Imitate Jesus and Socrates.”

Socrates, God, and Piety

Download
macgregor-socrates_god_and_piety.pdf
Adobe Acrobat Document 124.4 KB

The Sense of God’s Existence According to Socrates

https://nataliesfelicities.medium.com/the-sense-of-gods-existence-according-to-socrates-c36023b8514c

 

How can Socrates believe in God, thus routes of death, while relying only on his senses for knowledge?

 

Plato, having recorded the workings of a defense against a court of accusations for corruption, explains in The Apology Socrates’ concept that knowledge stems from a justified belief. Although he relies on his senses in order to have an acceptable conclusion based on his true premises, he constantly claims his lack of human wisdom while relying on his divine wisdom, given to him by his own God. Socrates believes in the afterlife, acknowledging that he is privy to the unknowns of death due to his God, and he thus possess divine wisdom due to his alleged routes of death. Claiming that “human wisdom has little or no value,” Socrates attempts to opt out of death by the jury due to his complete lack of human wisdom; through this, however, he suggests that to die is a great thing since it is either a mere sleep or a simple journey in which old heroes reside. Either way, Socrates contradicts his claims that in order to justifiably make a claim, only senses are used.

 

Having to prove himself against the judges’ accusations that he does not believe in gods and corrupts the youth, Socrates explains that he has a relationship with his own God, and his knowledge on the divinity of the unknown is based upon the justified belief of his senses. Being in a relationship with God in which Socrates is told what to do and is justified by the telling of his God, he deems it necessary to “owe a greater obedience to God than to” the jury, especially than to Menelatus. Constantly showing his faithfulness to the aforementioned God, he even uses his belief to counteract the accusations that he corrupts the youth through preaching against the existence of old gods. Although he may not believe in the old gods that the rest of society does, he still nonetheless has reasons for believing in a God. Even having the supposed knowledge that humans do not have free will, he claims that the court’s decision as to what his punishment will be will “turn out as God wills,” which emphasizes his thirst to please God and to obey his ultimate decisions. This shows his contentment in his own life, as well as the obedience he has towards God.

 

Although this type of divine knowledge that Socrates possesses stems from his own beliefs, it shows his flaws in the argument that true knowledge comes from perception of the senses. He, being the empiricist that he is, believes that “real wisdom is the property of God,” which jumps to his conclusion that God for sure exists. Despite his reasoning of knowledge that justification is needed, Socrates arrogantly claims the truth of God and heightens his senses through his place in God’s power: Socrates explains that he was sent from God to better the society of Athens, but he actually has no proof that there is indeed a God, other than his own thoughts. Shown through his trial and prior attempts to prove that he is not “the wisest man” among others, he is merely trying to “help the cause of God by proving that he is not [wise],” even though he holds divine power through his knowledge of death.

 

When talking about the unknown depths of death, Socrates describes the two different routes of death. This statement alone is self-contradicting due to the uncertainty of death because there are for sure only two possibilities: merely sleeping without ever waking up or going to Hades to meet Homer and other infamous heroes of the past. While death lies under the category of divine wisdom, Socrates claims to obtain this knowledge through his God, for he needs not to fear death since he is justified in his actions. Because of that, he feels that he will live a splendid life after death, being judged fairly moreso in the Afterlife than here on Earth. Neglecting any chance of alternative ways to live after death, Socrates brings up the first route, which is to have a “dreamless sleep” in which “death… is a marvelous gain.” Comparing death to sleep not only makes him feel more comforted by his potential future, but it also shows that he has superior knowledge, more insight to death, than his fellow councilmen. The other route of death, he explains, is going on a journey, for “death is a removal from here to some other place,” alluding to previous heroes of Greek literature. This also is an escape from the terrors of death. It is quite ironic that Socrates is not afraid of death, for it is the unknown yet he claims to know that death is one of two journeys. This shows his superiority in divine wisdom.

 

The Apology highlights the stark difference between divine wisdom and human wisdom, which Socrates strives to explain while defending himself against the accusers. While trying to disprove the statement that Socrates is the wisest man, he tries to show that other people are wiser than him. Failing in this area, he merely depicts himself as wise due to the fact he is “only too conscious that [he has] no claim to wisdom,” especially in the human sense. Using his senses to define knowledge, he seems to know nothing at all other than that God exists. Using his divine wisdom through his God, he is able to become wise in the human sense; he feels that he is “really wise in this limited sense,” the limited sense being human wisdom. Socrates thus continues to contradict himself through his alleged claim to divine wisdom even though he has no sense of God or of death. He constantly “inquires into things below the earth and in the sky,” which is what the accusers use against him in the sense that he corrupts the youth, but this is his way of trying to obtain the knowledge outside of the human realm. Through his outlook, however, he knows nothing of what is in the sky other than his beloved God, who happens to be the truth of good and of divinity.

 

Plato’s accurate recording of Socrates’ defense against his accusations of corruption and of fraud of beliefs, The Apology shows the contradiction in Socrates’ belief that knowledge is justified belief through the sense. Near the end of his defense, he tells Meneletus that the person who has the “happier prospect is unknown to anyone but God,” yet there is no real proof of death or of God other than logic. Not being a rationalist, it is hardly just that Socrates can say with certainty that death is one of two things or that he was sent from God to have knowledge and to preach it. The premises that Socrates has that make his conclusion of God and of death true are circular and thus contradict themselves. This demonstrates the lack of Socrates’ human wisdom as well as his lack of full divine knowledge, which ruins his whole argument in the attempt to persuade the councilmen that he is not guilty of the alleged accusations.

Socrates and Euthyphro: The Nature Of Piety

https://classicalwisdom.com/philosophy/socrates-and-euthyphro-the-nature-of-piety/

 

By Van Bryan, Contributing Writer, Classical Wisdom

 

As a general disclaimer,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Euthyphro” was written by the philosopher Plato. While Socrates is used as a character in this dialogue, it is unknown if Socrates himself would have held such ideas. Although it is very possible that many of these thoughts were Socrates’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the philosophy originated from Plato. However, because this is an early Platonic dialogue, it is largely considered to be an accurate reflec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Socrates.

 

At the opening of “Euthyphro” we find Socrates meeting with the young Euthyphro on the porch of the King Archon in Athens, several weeks before the events of “Apology“. Socrates has been required to visit with the King Archon before he is put on trial for impiety. Euthyphro appears to hold much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philosopher, and is shocked that any man would find reason to prosecute him. Socrates explains that he is being hounded by Meletus, a man “…with a beak, and long straight hair, and a beard that is ill grown”.

 

Not being one to enjoy talking about himself, Socrates asks what has brought Euthyphro to the court of Athens. Euthyphro explains that he is there to put his own father on trial for murder. Socrates is shocked to hear this news and inquire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man’s crime. Euthyphro explains that his father held a farm laborer in chains after the worker killed a slave in a drunken fight. Euthyphro’s father, unsure about what to do with the man in chains, had sent a messenger to Athens to consult with the various religious officials.

 

However before the messenger could return, the shackled man dies from exposure and dehydration. Euthyphro now views his father as a murderer, albeit an accidental one, and will pursue punishment for his father’s crimes.

Rather than believing that his actions are a betrayal, Euthyphro claims he is perfectly justified. The boy seems to believe that he has uncovered the true nature of piety, and that by prosecuting his father he is honoring the will of the gods. It is at this point that Socrates begins his philosophical inquest and slowly begins to explain why Euthyphro is actually a bumbling idiot.

 

Socrates, in a manner which I can’t help but think is sarcastic, congratulates Euthypro on his wisdom and intellect. For if he truly understands piety and can interpret the will of the gods so easily, then he must be among the wisest of men in all of Greece. Socrates then asks Euthyphro, very plainly, “what is piety, and what is impiety?” Euthyphro welcomes these questions and explains that piety is doing as he is doing, prosecuting murderers regardless of their relations.

Socrates points out that while that action might be considered pious, it is merely an example of piety not a general definition of piety itself. Socrates again asks: “What is piety?” Euthyphro then gives the definition that that which is dear to the gods is pious, and that which the gods despise is impious.

 

Again, Socrates has a relevant counter argument. The gods of ancient Greece would often disagree. They regularly fought amongst each other and would engage in bickering and senseless quarrels. This is all to point out, obviously, that the gods do not always love the same things. Which would lead us to several conflicting definitions of piety.

 

Euthyphro concedes this point, although it is now clear he is beginning to be annoyed with Socrates. The two men continue their discussion, and after some twists and turns, they conclude that that which is pious is loved by all the gods and that which is impious is hated by all the gods. This seems like it would be a worthy definition, however Socrates has a nasty habit of systematically destroying every knowledge claim he comes in contact with. And so he proposes this fundamental question, that has been repeated for centuries to come.

“The point that I should first wish to understand is whether the pious or holy is beloved by the gods because it is holy, or holy because it is beloved by the gods.” – Plato, from “Euthyphro”

 

And it is this question that philosophers ever since have been wrestling with. It is perhaps one of the first profound examples of western theological philosophy.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alogue, Euthyphro seems rather taken aback by the question.

 

After some gentle prodding, the young man seems to conclude that that which is pious is loved by the gods because it is pious. And while this seems like a good answer, Socrates of course disagrees. Socrates points out a rather fatal contradiction in this line of thinking. I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But, friend Euthyphro, if that which is holy is the same with that which is dear to God, and is loved because it is holy, then that which is dear to God would have been loved as being dear to God; but if that which dear to God is dear to him because loved by him, then that which is holy would have been holy because loved by him. But now you see that the reverse is the case, and that they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 -Plato, from “Euthyphro”

 

This can be a rather perilous examination, so let’s take baby steps. Something would be dear to the gods because it is pious in nature, rather than being pious in nature because it is loved by the gods. Euthyphro concedes this point. However, Socrates points out that that which is pious is dear to the gods because it is loved by the gods.

 

This is similar to the example that something is being carried because somebody carries it, and we would NOT say that somebody carries something because it is being carried. The state of being carried (being dear to the gods) is a direct result of somebody carrying it (the god’s action of loving something).

 

This would suggest that the adjective (god loved) is contingent upon the gods loving whatever it is. And we would not say that the thing is loved by the gods because it is god loved. We would say that that which is god loved (pious action) is only so because the gods love it. So, in essence, Euthyphro has conceded that that which is pious is pious because the gods love it AND that the gods love that which is pious because it is pious… Did any of that make sense?

 

To be fair, it is a remarkable feat of intellectual acrobatics. And if it is all just too confusing, then I would again suggest you allow the funny robots to elucidate you.

 

And if that does not help, and you feel so compelled to throw up your hands and storm out of the room, then rest assured you are not the only one. Not long after Socrates makes this baffling claim, he offhandedly insults Euthyphro and essentially informs him that his argument is entirely useless.

 

Socrates then circles back and asks again (because apparently he won’t be satisfied until the young man is driven completely mad) ‘what is piety?’ It is at this time that Euthyphro tells Socrates he really must go and makes a hasty retreat, presumably while scratching his head and thinking to himself ‘jeez, no wonder they want to kill that guy’.

 

As you may or may not have realized, there are some very serious implications to these questions proposed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 questions that might reduce even the most dedicated theologian to a whimpering, cowering wreck. For instance, if morality and goodness is only so because God commands it to be then we are faced with a potential problem. What if God were to, hypothetically, command us to torture and kill each other. It would then stand to reason that those actions would be pious or moral.

 

If we examine the other side of that coin, we become equally confounded. If God commands us to do that which is moral because it is moral or pious in the first place, then God is no more than a messenger boy. His role as divine creator has been dramatically undercut. If morality exists out there in the universe, independent of God, then we no longer need divine inspiration to seek a moral, virtuous life. We can cut out the middle man, so to speak.

Plato’s Phaedo: The Spirituality of Socrates

The Death of Socrates

Plato and Socrates


https://classicalwisdom.com/philosophy/socrates-plato/platos-phaedo-socrates/

 

“Crito, we ought to offer a cock to Asclepius. See to it, and don’t forget.” – the Last words of Socrates, according to Plato.

 

Reading Socrates’ final utterance, one could be forgiven of thinking he was a practical, material man. Nothing, however, could be further from the truth. Socrates, as depicted in Plato’s Phaedo, was a gentleman who shunned the physical world and all thing corporeal. An individual who dedicated his life, and eventually lost it, in pursuit of wisdom and abstract ideals such as Beauty and Justice. In a word: Spiritual… even in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term.

 

But before we proceed, we must first dispense with the essential caveats that collocate with all Platonic/Socratic texts. As alway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is a hard line to draw, as is the influence the former had on the latter. With time though, the mentor’s exact words started to fade and were replaced by the young philosopher’s own theories. This can be seen in Plato’s Phaedo, which was conceived much later than the Apology or Crito, though it still follows the tragic story of Socrates’ trial, imprisonment and eventual death.

Plato and Socrates

 

Therefore, when Socrates speaks, we should see him more and more as a puppet for Plato’s words… a sacred protagonist.

 

So what does Plato’s frontman do in the final hours of his life? Bewail his fate? Seek the comforts of his wife and children? Or question and prove to his companions the existence of the immortal soul? Of course we can’t know what Socrates actually did while waiting in the shadows of his imminent execution… we only know how Plato wanted to envision it.

 

Of course, it isn’t a large stretch to imagine a thoughtful man pondering the future of his soul considering his situation. Surely the inmates in Huntsville, Texas’ death row are contemplating the same thing with their quickly diminishing lives. Will their spirit exist once their body has deceased? And, if that life force within us escapes its prison of flesh and blood, where does it go?

 

To these questions Socrates posits a few of his own suggestions. To begin with, he endeavors to prove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with four theories.

Socrates’ first thesis is the Argument of Opposites. Everything comes to be from its opposite, in the way that ‘Tallness’ comes to be only from ‘Shortness’. With this logic, life can only come from death and vice versa. This would imply that life and death do not have a definitive end, but exist in a perpetual cycle.

 

The second, more famous concept, is the Theory of Recollection, which is dealt with much more thoroughly in Plato’s Meno. This argument is that we do not learn, only remember knowledge we’ve had before we were born. It can be hard for modern readers to swallow this thought, but it i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fact from form. Socrates is not advocating that we ‘remember’ things like: when did the Peloponnesian war begin? Especially if it did not happen until after we were conceived. Instead, it is the idea that within us is an innate, built in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essential concepts of Beauty, Equality and the like.

 

The Death of Socrates

In regards to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this theory proves to Socrates and his friends that the soul existed before the body.

 

The third idea is the Argument of Affinity. It is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ings that are invisible, indivisible and immortal versus those that are material, dissolvable and mortal. The body is of the latter, the spirit of the former. Therefore, the soul can not cease.

 

At this moment, the two other Pythagorean philosophers in the dialogue put Socrates on his back foot with strong rebuttals. Think about a musical instrument, says Simmias, the beauty of ‘Harmony’ only exists with the tangible structure of the lyre, same as the soul and the body. While Cebes agrees that the soul is long living and can exist after the physical form has died, he is not yet convinced that it is immortal.

 

Socrates concedes that these are excellent points, and so brings out his final and most formidable notion. The cornerstone of his winning argument is the Theory of the Forms. It is one of Plato’s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and it proposes that greater abstract concepts exist as immaterial and unchanging ideas, such as courage or Justice or Beauty or Goodness, and that all worldly items take in these forms.

 

The soul, therefore, partakes of the form of “Life” and is in fact an essential property of the soul. Consequently it can never die.

 

Socrates concludes his arguments with a myth that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an afterlife. Throughout his whole conversation, however, he has sprinkled references to where he feels his spirit will go next.

 

Relaying: “That soul, I say, herself invisible, departs to the invisible world to the divine and immortal and rational: thither arriving, she lives in bliss and is released from the error and folly of men, their fears and wild passions and all other human ills, and forever dwells, as they say of the initiated, in company with the gods.”

 

This is the reason why Socrates does not fear death. Like more contemporary believers, he is convinced that his future spiritual life will be better than his current physical existence. In fact, as a lover of wisdom and truth, his body only distracts him from finding reality.

 

“And thought is best when the mind is gathered into herself and none of these things trouble her-neither sounds nor sights nor pain nor any pleasure-when she has as little as possible to do with the body, and has no bodily sense or feeling, but is aspiring after being?”

 

Socrates spirituality was unlike the traditions of the Hellenic era, where the multitude of gods and the destination of Hades ruled over life and Death. Socrates never evokes the plethora of olympian dwellers. He does refer to the underworld though… he paints a hell-like finale for those who spent their life impurely and committed to the physical.

 

And so, knowing his life has been dedicated to finding the truth, and that his soul will live forever in a heaven like residence, Socrates bathes, bids his farewells, takes his hemlock and dies.

 

“Plato’s Phaedo: The Spirituality of Socrates” was written by Anya Leonard